【新冠肺炎】修例不足以解決歧視成因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初期,本港有食肆以防疫為由,張貼「恕不招待大陸人」,而民主黨中委成員、暨社區組織協會幹事蔡耀昌本月5日表示,該措施涉及歧視,建議平機會將情况納入《種族歧視條例》,並主動介入調查。可是,此差別待遇是長年累月中港矛盾積累的延伸,箇中的偏見實非朝夕生成。若要真正解決偏見生成的社會原因,便不能只着眼於修例。

光榮冰室稱其員工只會用廣東話落單。(蔡正邦攝)

蔡耀昌本月5日表示,有食肆拒絕招待內地人涉及歧視,寄語社會抗疫時別「過咗火位」,並要求平機會主動調查。在當前社會氣氛下,這番言論惹起爭議。上周六(14號)更有逾60個民主黨黨員聯署,表明「蔡耀昌不代表我」,並促請蔡辭任中委一職。事後蔡耀昌在壓力下已辭去民主黨內全部職務,但強調不會改變有關立場。

蔡耀昌爭議的起因,在於食肆的差別待遇能否做到「防疫」目標。首先,食肆的「入店限制」不同於港府的入境限制,後者是基於公共衛生需要,對來自境外高風險地區的旅客,施以差別待遇,以防止病毒從境外傳入,減低社會爆發的風險,可說是基於合理的風險評估;而前者表面上雖然是「防疫理由」,惟針對的群體卻是身處於香港境內、且有意光顧該食肆的「大陸人」。可是,當時香港已逾60宗確診,而該食肆卻難以論證為何在港的內地人,會比活在18區的港人有更大衛生風險。反之,若然「入店限制」的理據是內地的確診數字不少,同理地食肆亦應把日本、韓國和伊朗等地的客人拒諸門外,並列於告示旁,以示公允。

問題表象與根本成因

然而,儘管蔡耀昌指出社會上有市民涉嫌歧視內地人,但修訂歧視條例,只能針對問題的表象。俗話說「世間沒有無故的恨」,不論是以「蝗蟲」來形容來港定居的新移民,或以「踢喼」來表達拒絕內地遊客到來,近年中港矛盾升溫,往往涉及公共資源等切身利益,一如公共房屋嚴重不足,水貨客影響居民生活等。將矛頭全都指向從合法途經來港定居和購物的人,無疑是忽視其制度成因。可是,當港府還未適時解決上述問題,反修例運動和新冠肺炎已接踵而來,自然會加深既有偏見,推波助瀾。即使修例能阻止食肆對客人差別待遇,但潛藏於社會的矛盾和情緒,終歸亦會在別處宣洩出來。

歧視或排外情緒既是出於偏見,但社會上往往有一定的現實作為基礎,有利偏見發酵。以惡名昭彰的歧視猶太人為例,上世紀納粹鐵蹄統治歐洲時,不少人對希特拉工業化屠殺猶太人默不作聲,甚或大表支持,箇中原因不但只是戈培爾的政治宣傳妖魔化猶太人,更是其宣傳為德國在一戰後一蹶不振提供了「解釋」,滿足了群眾對猶太人長年活在社會邊沿的不解和幻想。猶太人數百年來在歐洲慢慢建立了現代金融業的優勢和人際網絡,而戈培爾卻將猶太人把持金融業的社會「現實」,轉換和描述成猶太人試圖統治全球的陰謀,並將所有經濟、社會問題都歸咎於猶太人,釀成史無前例的人類浩劫。這段歷史提醒我們,若要掃除歧視和偏見,同時應先正視社會現實。

這樣說並非要將猶太人和內地人劃上等號,而是要強調由偏見孕成的歧視,總會基於某些現實基礎。蔡耀昌建議修定《種族歧視條例》,充其量只是看到社會問題的表象,或能令部分鼓吹差別待遇的店舖收斂,但要扭轉民眾排外的情緒,負責任的政治領袖更需要認清社會問題,尤其是資源分配,以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