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強人穆巴拉克——專制與裙帶資本主義的象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阿拉伯之春中垮台的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周二(25日)在首都開羅的醫院辭世,終年91歲。路透社和彭博社形容其為埃及「法老」,以示其強勢領導;現任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 Sisi)則在悼念聲明中,表揚穆巴拉克是位「軍事領導人和戰爭英雄」。這名前空軍總司令在80年代穩住了埃及政局,且嘗試與以色列維持和平關係,但在其鐵腕統治近30年間,裙帶資本主義衍生的貪污叢生,貧富不均愈見嚴重,而不乏壓迫政治異見者、無視警察漬職濫權的前科。 塞西的美言只怕不會是埃及人的心聲。

在警方監管中的穆巴拉克。(路透社)

成也軍方 敗也軍方

據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大使館電報描述,穆巴拉克是「久經考驗的現實主義者,天生謹慎而保守,沒有時間實現理想主義的目標」。而此世界觀或許是其政治歷練使然。穆巴拉克在1928年生於尼羅河流域的鄉村,中學畢業後隨即加入軍事學院,且在1949年加入埃及空軍。塞西所形容的「戰爭英雄」,是指1973年「十月戰爭」期間,有報導將穆巴拉克在西奈半島重擊以色列軍隊的事蹟形容為民族英雄,而這同是兩年後他獲沙達特(Anwar Sadat)提拔為副總統的原因。

穆巴拉克能從軍人轉戰政壇,既是依賴沙達特的提拔,也是因為後者早逝。1978年9月,埃及在美國斡旋下與以色列簽署「大衛營協議」,尋求與特拉維夫的關係正常化。儘管此舉為沙達特換來諾貝爾和平獎,但同時亦招來殺身之禍。在三年後一場閱兵儀式中,沙達特被數名持士兵合謀暗殺身亡,坐在其身旁的穆巴拉克則受輕傷,並於數日後宣誓繼任總統,承諾保持政權連續性和回復社會秩序。可是,穆巴拉克在「非常時期」使用的「非常手段」亦不乏爭議。暗殺事件後,穆巴拉克隨即頒布長達近三十年的緊急狀態令,嚴厲打擊伊斯蘭教組織,且強化國父納賽爾(Abdel Nasser)打造的國安機構,限制反對派的活動。

不過帶有軍方背景的穆巴拉克,最終亦被軍方視為棄卒。阿拉伯之春於2010年12月在突尼西亞爆發後,不久便傳入鄰國埃及,且引發大規模遊行示威。當時,不少街上的示威者高舉着「麵包、自由和社會正義」的標語,要求穆巴拉克下台。武力鎮壓不果後,軍警當局眼見情勢有變,不但沒有嚴格執行穆巴拉克的宵禁令,以武力鎮壓示威者,更成立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發動政變推翻穆巴拉克,使其成為一切民不聊生亂象的「罪魁禍首」。

2011年解放廣場,埃及民眾要求強人領袖穆巴拉克立即下台。(Getty Images)

埃及民眾才能論功過

論及穆巴拉克之功過,必須從外交及內政兩方面出發。穆巴拉克因行事作風而被形容為「現實主義者」,他的外交政策有別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沒有對以色列抱敵對態度,反而更看準美國和以色列的特殊關係,欲與以色列尋求和平共處之道,而其高壓統治亦使國內反以色列的泛阿拉伯主義運動沉寂下來。直至穆巴拉克在2011年被廢前,埃及每年平均收取美方13億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是為華府最「昂貴」的政治盟友。

對內方面,裙帶資本主義是穆巴拉克管治的「模式」。埃及貪污叢生之始,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初,當時沙達特為尋求軍方的支持,將不少國營企業交由軍方控制,漸成當下「政治、軍隊、經濟」一體化的管治模式。但在90年代初期,穆巴拉克在美國和IMF以免除債務的利誘下,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續將國有企業私有化,令事情惡化。私有化過程中不少資產流到與執政黨NDP有裙帶關係的群體,如埃及預算委員會的前主席伊茲(Ahmed Ezz)在穆巴拉克下台前,共控制國內逾六成的鋼鐵生產量,以及前農業部部長阿巴扎(Amin Abaza)擁有全國最大的綿花出口公司等,使至貪污問題不但是民眾在2011年高舉「麵包、自由和社會正義」的觸發點之一,更是穆巴拉克下台後鋃鐺入獄的罪名。

經濟政績方面,在穆巴拉克執政晚期,埃及不少宏觀經濟指標看似健康,如經濟增長平均達5至6%、埃及磅匯率穩定、又擁有相對良好的金融信貸評級,2010年更是外國遊客前往埃及旅遊的高峰期。但在表面繁榮背後卻掩蓋着不少社會問題,如高通脹、失業率、2006年後罷工運動此起彼落、以及貧富差距漸見擴大等,都成了民眾不滿穆巴拉克執政的原因。

阿拉伯之春九年過後,對當日走上解放廣場的示威者而言,穆巴拉克不但並非「軍事領導人和戰爭英雄」,更是專制和裙帶資本主義的象徵。但與此同時,現實同使民眾發現,他們即使推翻了穆巴拉克,其代表的政治、經濟制度依然完整無缺。埃及人於2012年先是選出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Mohamed Morsi)成為總統,但未幾軍方又在美國默許下,以「未能滿足人民的要求」廢黜穆爾西,政局動盪不斷。尤有甚之,當塞西除掉埃及首位民選總統後,他不但代表着軍方再次執政,同時也走回穆巴拉克的高壓管治道路,而國內的經濟情勢亦無明顯改善,青少年失業率仍與2011年時不遑多讓。若說穆巴拉克之死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迄今仍折騰於其造成的社會環境的埃及人民,多少人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