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欲整頓BBC 公共廣播勢成歷史?
據英媒《星期日泰士晤報》報道,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正計劃整頓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營運模式,不僅有意將現時以國民繳納「牌照費」資助BBC的形式,轉為付費訂閱制,且更削減頻道的數量。外界普遍推測,唐寧街10號是要報復BBC在去年大選中對約翰遜及保守黨的負面報道。但整頓不但會將BBC推向商業化,有違公共服務廣播的原則,同時亦忽視機構的軟實力和歷史成就。
目前英國國民即使沒有觀看BBC的節目,亦須強制繳付每年154.50英鎊的電視牌照費,違者或須面臨罰款甚至入獄。而牌照費收入在去年便支撐起BBC營運資金近四分三。據報道指出,約翰遜已委任新任數碼、文化、媒體及體育國務大臣韋廷毅(John Whittingdale)審視將上述違者的行為「去刑事化」,並提議機構的牌照可在2027年續期時直接取消。
新大臣將審視BBC模式
然而消息傳出的時間敏感,讓外界不猜想唐寧街10號是否有意「秋後算賬」。自去年7月約翰遜在保守黨黨魁選舉期間,遭到BBC的主持人尼爾(Andrew Neil)詰問得難以招架後,約翰遜便與BBC關係變得緊張。12月大選過後,保守黨的內閣大臣亦表示會「不再參與」(withdraw engagement)第四頻道的節目。縱然唐寧街10號沒有就事件出面解釋,但外界一般都將此事,與約翰遜競選時威脅要取消BBC的牌照費相題並論。
撇除政治或私怨的動機,約翰遜提出付費訂閱制亦其考慮不周之處。首先,「公共」廣播的原意是以公眾利益為依歸,使其運作不但須製作具有教育意義和資訊性等「小眾節目」,更要避免追逐利益,故大多都需要政府作財政承擔,免受商業因素所左右,從而保有中立和獨立的編輯的能力。其次,或許有論者會認為,強制徵收「牌照費」跟付費訂閱制無異,即兩者皆是由民眾出資協助運營,惟前者是政府將稅收撥歸至公共廣播服務,後者則是全然的商業收費模式,故存有本質差別之餘,亦有違公共廣播服務的特質。最後,由於拒絕繳交牌照費的民眾,理論上仍可「違法地」收看BBC的節目,若然付費訂閱制成事,這變相亦抹除公共廣播的普及原則,成為與Netfilx和HBO等企業無異的私人企業。
創意文化產業的價值
再者,削減BBC的財政來源不但勢將減少節目的產出,更會有其經濟的負面影響。據英國政府的資料顯示,該國創意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排名緊隨金融服務業之後,2018年整個行業共為英國貢獻1,110億英鎊的產值,當中電影、電視和音樂則佔213億英鎊。然而,財政上已經捉襟見肘的BBC,不但早於2016年已宣布須在2022年前節省八億英鎊,更在上月裁減了450名新聞部員工,故改行付費訂閱制不僅將削減節目質素和種類,更會迫使BBC為追趕「商業效率」,而開源節流向員工「開刀」,終為就業市場徒添煩惱。
再者,付費訂閱制亦有損BBC在全球文化產業的領導地位。誠如前總裁Michael Grade所言,BBC在娛樂和新聞領域的影響力,是英國在全球「軟實力」的表現。自1932年開始運營,BBC不但已在全球積累每周4.26億觀眾,更能塑造全球政治的風向和焦點,成為全球傳播行業的先驅。例如,BBC在1985年7月協辦的「埃塞俄比亞大饑荒籌款音樂會」(Live Aid),全球觀眾多達四億人。這不但反映出BBC能喚醒地球村關注東非一國爆發的饑荒,同時展示出其全球政治影響力,
約翰遜或許認為BBC的立場有失偏頗,不值以公帑支持。但儘管屬保守黨的約翰遜曾被尼爾詰問得難以下台,工黨的影子運輸大臣Andy McDonald亦曾在大選後指責BBC對己方有所偏見,反映機構的批判立場可謂「一視同仁」,實非基於黨派的「偏見」立場。BBC對各政黨的判批立場猶如反對派,但機構過去亦節目可視為對建制的支持,如1953年6月直播伊利沙伯二世的登基大典,或是1969年拍攝為王室拍攝紀錄片等,無一不是協助君主立憲制追趕時代的步伐,緩解民眾要求淘汰王室的聲音,以穩定社會的權威來源。因此,比起輕率地削弱BBC財政能力,倒不如指出主持人的詰問是否有事實基礎。約翰遜若以「偏見」來遮掩自己的失儀,只會予人「方丈」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