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炒」是香港承受不起的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攬炒」一詞在去年成為反修例運動的關鍵詞,不少港人已耳熟能詳。正所謂禍不單行,香港去年經歷過大半年的社會動盪和暴力示威,今年年初又發生新型肺炎疫情,雙重打擊之下本地經濟面臨沙士以來最大挑戰。社會百業蕭條,對普羅大眾影響尤深,不少人被裁員甚是被強制放無薪假,使得「攬炒」由口號漸漸變成部分現實。親歷當下的困境,香港人是否又認真思考過,「攬炒」原來是如此大傷害?

去年的示威活動本已對本地經濟造成重大影響,飲食業、旅遊業、零售業等失業率上升。去年12月社會氣氛略有緩和之勢,但好景不常,1月內地爆發新型肺炎,香港隨後受到疫情打擊。由於關口控制再進一步減少旅客,加上市民減少出門及消費意欲下降,本身已滿身傷痕的本地經濟再次中刀,重災區的行業更出現大量結業潮或是員工要強制放無薪假。可以預期,外地旅客減少加上本地消費低迷,將會對經濟造成惡成循環,香港經濟短期內恐未見底。很不幸地,「攬炒」的局勢已初成。

疫情對零售、飲食業生意造成打擊,連西貢區都受波及。(蕭韻蕊攝)

肺炎疫情並非暴力示威者所引致的,目前的經濟困境,當然不能歸咎於去年的暴力示威。即使社會動盪無疑令到飲食、零售業等的本身「底子」弱了,但反修例示威與新型肺炎爆發的時間過於接近,兩者有疊加效應,我們根本難以科學化地區分出示威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思考的不是追究經濟蕭條的成因多少與示威有關,而是當「攬炒」的局面已客觀地出現時,反思一下當初提出不惜「攬炒」的人,有否低估了其對社會帶來的破壞?當我們看見市民減薪失業,甚至殃及與自己切身相關的親友時,會否意識到原來「攬炒」未必是香港社會能承受得起的?

「攬炒」鼓吹者當時只是作為一個威脅策略、一個口號,當然並非希望果真「攬炒」。只是,事情有輕重之分,不是每事都可以拿來要脅政府和社會,尤其是其關乎到每個香港人的生計與普羅大眾的日常。假如不幸示威果真「攬炒」成功,那社會和經濟不可能輕易復元,屆時香港人又果真能付出「攬炒」的代價嗎?如果我們至此才發現禍害之大,那當初提出的「攬炒論」便是一種政治投機。這場博弈賭上全香港的將來,風險是如此之高,難度不是草率而且不負責任嗎?

過去半年的動盪,嚴重打擊了正在放緩的香港經濟。(資料圖片)

現在,反對政府的市民已很少談及「攬炒論」了。甚至「攬炒」又反過來成為了負面的說法。早前為了強迫政府「全面封關」而發動罷工的醫管局員工陣線,其所提出的口號中不乏指斥政府「迫市民攬炒」、「拒絕攬炒」等字眼,除去一部分令人擔憂的極端分子繼續在網上散布要借疫情「終極攬炒」,近來「攬炒論」的市場已「賣少見少」。這更讓我們明白社會大眾畢竟不想「攬炒」。

疫症無情,政府在初期防疫工作慢而不足亦為事實。但即便較早時期收緊入境管制,香港仍然會因為旅客減少及市民減少出戶而市道陷入蕭條。無論如何,當下經濟困艱應提醒了我們「攬炒」的「威力」,也應該明白激進和暴力的社會抗爭方法絕非香港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