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前獨裁者「被自首」 伸張正義還看國際法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非洲國家蘇丹的過渡委員會與達爾富爾(Darfur)的叛軍組織周二(11日)宣布,雙方同意國際刑事法院(ICC)通緝的蘇丹犯人應於法庭上「露面」,意味ICC有機會審判涉嫌干犯大屠殺罪行、在去年4月被推翻的前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同時亦標誌該國將踏入轉型正義的時期。外界普遍喜聞蘇丹當局的作出讓步,但作為反人類罪行的「守門員」,ICC未來仍須擺脫「非洲法庭」的形象,方能提升全球治理機構的功用。

去年的蘇丹示威引發政變,導致巴希爾政權垮台。(Reuters)

巴希爾在去年遭政變迫走後,目前已因為洗黑錢及貪污罪成,被判處兩年刑期,但其鐵腕統治國家30年間,巴希爾涉嫌犯下的罪行遠不只於經濟範疇。

30萬人死亡的人道危機

西部達爾富爾地區的族群之間,過去數十年時有土地爭奪衝突。2003年2月,富爾人(Fur)、札加瓦人(Zaghawa)和馬撒利特人(Masalit)因不滿當局政策偏坦阿拉伯族群,且無力保護其安全,宣布決定自行組織武裝團體,局勢便急轉直下。時任總統巴希爾不但沒有反思其管治方針,反而藉民兵組織「金戈威德」(Janjaweed)借刀殺人,血腥鎮壓達爾富爾的反對聲音。據聯合國在2008年的估算,這場外界被稱為「21世紀首場大屠殺」的暴行,共造成約30萬人死亡,當中更有搶劫、強姦乃至種族滅絕,另有逾165萬人成為難民。

即使國際社會已知人道災難已經爆發,聯合國安理會亦要待2004年4月才通過《第1556號決議》,表明蘇丹當局正有系統地殺害達爾富爾的非阿拉伯村民,而維和任務更要到2007年7月才獲授權。

國際拘捕令如虛設

尤有甚者,安理會在2005年將達爾富爾大屠殺轉交ICC處理後,巴希爾卻未因調查展開而要怯懦,反而在各國來去自如。ICC已在2009年3月及2010年7月兩度發出拘捕令後,南非當局仍在2015年發出豁免權,讓巴希爾能出席非洲聯盟會議。另外,巴希爾亦曾兩度厚顏地申請訪美簽證,望能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一現鋒芒,完全不似被全球通輯的罪犯。

是次聯合主權委員會與叛軍組織達成共識,讓巴希爾、前國防部長Abdel Raheem Muhammad Hussein和前內政部長Ahmad Muhammad Harun等人,就所干犯戰爭和種族滅絕的嫌犯「露面」,不論審判是在荷蘭海牙或是蘇丹喀土穆舉行,亦可算是遲來的正義。可是,審判的成效還須取決於下述兩點。

ICC兩大挑戰

由於事件在多年前發生,證據蒐集已成首要障礙。自2009年ICC決定拘捕巴希爾後,法院大多證據都來自非政府組織蒐集得來的二手資料,而後者的成員後來更被巴希爾驅逐出國,使得檢察官還須依靠衛星圖像和難民的供詞,未必可還回全盤真相和責任誰屬。同時,現任ICC首席檢察官本索達(Fatou Bensouda)亦曾在2014年表示,ICC對達爾富爾的調查已被迫進入「冬眠」(hibernate),並改以「其他緊急案件」為重點。就此,ICC迄今有否足夠證據和資源對巴希爾等人提出訴訟,仍存有疑問。

除此之外,按《羅馬規約》成立的國際法庭,本是要在沒有國家偏見的前設下,將犯下戰爭罪、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罪的人繩之於法,惟多年來遭調查的領袖,大多都來自非洲國家,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盧班加(Thomas Lubanga)、科特迪瓦前總統巴博(Laurent Gbagbo)和現任肯尼亞總統肯雅塔(Uhuru Kenyatta),故被不少非盟領袖戲謔為「非洲法庭」,冷而待之。同時,過往美國亦曾因維護主權之名,而拒絕ICC調查阿富汗政府軍和美軍在戰場上疑犯下的罪行,故外界對ICC的批評實非無矢放的。

可是,人類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後,戰爭行為必須規範已成基本共識,用以保護無辜平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在超主權法院問世前,士兵在戰場上以國家之名作惡,充其量只能由一地法院審理,但面對巴希爾等視戰爭通例為無物的人,受害者根本沒有任何渠道伸張正義,才會催生出ICC這類全球球治理的機構。縱然現時ICC仍有不少為人詬病之處,但人們總不能因噎廢食,放棄以法律取代武力的嘗試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