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接手默克爾的盪手山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周一(2月10日)宣布將辭去基民盟(CDU)的主席職務,且不會在來年大選中競逐總理一席。這位本是現任總理默克爾一手提拔的接班人,出任黨主席僅一年多便黯然下台,不但僅是上周圖林根州州長推選出岔所引發的連串事件,更反映出基民盟在後歐洲難民潮時期,仍未跨過黨內的分裂。然而,在德國政壇的基進左、右翼抬頭之際,不論誰人接手這個盪手山芋,均須重新審視默克爾的中間政治路線,才能逆轉基民盟江河日下的劣勢。

卡倫鮑爾與默克爾在基民盟黨大會中交談。(路透社)

2015年歐洲難民潮爆發後,默克爾展開雙臂,歡迎中東的移民前來尋求庇護,雖說展現出人道主義的崇高理念,惟亦成了基民盟分裂的肇因。默克爾為擺平黨內的異見者,早在2018年提出折衷方案,放棄競逐2021年的大選,並提拔同屬中間路線卡倫鮑爾為黨魁,以保護其政治遺產。

好景不常,這位前西德薩爾蘭州州長、人稱「小默克爾」的卡倫鮑爾,不但未能承繼默克爾的衣缽,而且無力控制黨員,使其管治與領導能力備受質疑。在2月5日圖林根州州長的推選中,基民盟部分成員與極右政黨「另類選擇黨」(AfD)一共推舉自民黨(FDP)的凱默里希(Thomas Kemmerich)出任州長。此舉不但無視了卡倫鮑爾的反對,同時亦打破二戰後政壇封殺極右政黨的政治倫理。更甚是,卡倫鮑爾在凱默里希呈辭後要求黨員支持重新改選,基民盟的地區分部卻拒絕服從指令。由於黨員拒絕執行政治紅線,卡倫鮑爾有感其政治權威盡失,難以續駕馭基民盟,於是提出辭職。

卡倫鮑爾接任CDU主席僅有一年多,反對聲音卻已不下默克爾所面對的。卡倫鮑爾權威盡失部分是因為失言,如形容跨性別者為「坐下尿尿的人」,部分則是因未能兌現對黨內經濟保守派的承諾所致。但卡倫鮑爾被迫退位的主因,其實跟默克爾一樣,即是兩者皆未能找到應對國內基進左、右翼的抬頭之道。

卡倫鮑爾去年出席布蘭登堡州的地方選舉競選活動。(路透社)

黨內四人大熱

在2019年的薩克森和布蘭登堡州選中,雖然CDU及其盟友社民黨(SPD)仍屬兩個州份的第一大黨,但基進政黨綠黨和AfD得票躍升,亦反映出傳統和新興政黨此消彼長的勢頭。而綠黨更在同年五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取代了SPD成為第二大黨。因此,圖林根州州長推選一事,僅是卡倫鮑爾下台的導火線,更根本是其中間路線未能調解黨內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分裂,使選票流失至基準政黨。

卡倫鮑爾的離去並不會使問題自動消失,而下任基民盟的領導人同須面對當下的困境。目前被外界視為有力的接班人選包括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州長拉雪特(Armin Laschet)、前任國會黨團領袖的默茨(Friedrich Merz)、衛生部長史班(Jens Spahn),以及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德(Markus Söder)。無論誰人將會手執牛耳,亦須重新審視默克爾的政治路線,好讓基民盟扭轉江河日下的劣勢。

基民盟在二戰後,與社民盟同為代表的建制勢力,一直排拒持基進立場的政黨,惟隨政治潮流更迭,默克爾及其繼任人選擇不多。CDU要不是守株待兔、望選民回心轉意,就是被迫面對現實,對崛起中的政治勢力作出妥協,並嘗試將之收歸建制。前者在卡倫鮑爾身上已見此路不通,而後者亦屬權宜之計,須在極左和極右政黨中權衡輕重。相較AfD持排外意識形態,且或會孕育出極權主義,基進左翼政黨近年不但深受不少年輕人支持,在執政紀錄上亦有跡可循,如「左翼黨」(Die Linke)的拉梅洛(Bodo Ramelow)在2014至2020年領導圖林根州時,即便連國內的保守派傳媒都形容此人懂得妥協,是有效領導政府的理性人物。先後經歷納粹和蘇共統治的德國縱然對基進思想心生警惕,但CDU欲要擺脫頹勢,除了重新評估與左翼結盟的可能性,看來也沒有其他可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