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令亞裔面孔受歧視? 防疫亦要防偏見
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所導致之肺炎,疫症迅速向全球擴散。在對此高傳染性的病毒所知不多,又未有已知疫苗及治療下,世界各地進入恐慌,可以理解。然而此疫症在世人心裏種下恐懼,加上文化差異所產生之不解和誤會,容易形成種族偏見。
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後,世界各地網民皆瘋傳國人吃野味之惡習,當中尤以一名女子手口並用,拿一隻原隻蝙蝠放進口了咬的影片,最廣為人傳。由於早前有專家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之源頭或來自蝙蝠,此影片被加上了由於中國人吃蝙蝠,因此導致了此次全球疫症之聯想。然而後來便有人踢爆,此影片根本不是在中國拍攝,而是一個介紹太平洋島國帛琉的旅遊影片。蝙蝠湯為當地著名菜餚,甚至連台灣總統蔡英文到訪時都曾嚐過。
另外又有學者撰文指,新型冠狀病毒最初之病例跟出售野味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並無關係,顯示新型冠狀病毒之源頭或非來自野味,又或者多於一個源頭。這反映此次疫症爆發,比純粹歸因中國人吃野味因此患肺炎複雜得多。雖然國人野味之惡習確實令人側目,然而此奇怪之飲食習慣非中國人獨有。相反其對待動物之方式、製作食物之衛生情況,更值得為外界所關注。
公共衛生觀念不同
當新型肺炎擴散到世界各地,外國人對華人甚至亞裔面孔之戒心亦加強許多。有華人在巴黎地鐵上戴上口罩,結果引來旁人奇異目光,又有傳有亞裔女子因在火車上戴口罩,而被其他乘客趕下車,激起了歧視疑雲。此類事情之出現源於中西文化對何時戴口罩的認知大不同,法國衞生部呼籲只有在顯示有呼吸道感染徵狀時才戴口罩,平時只需勤洗手、打噴嚏時掩口鼻。
相反在亞洲地區,戴口罩被視為防禦性措施,以防受感染。因此當疫症尚未蔓延時,各處口罩早已給搶購一空,街上已是人人戴上口罩,這對於西方人來說的確難以想像。東西專家亦對戴口罩之建議有所出入,東方或香港專家建議民眾出街或到人多地方應戴上口罩,以防病毒經空氣或飛沫傳播。不過有不少西方學者質疑戴口罩之實際成效,指洗手更有效阻止傳播病毒,反指戴口罩或會令人有錯誤之安全感,而忽略其他個人衛生措施。
不論如何,東西方社會對口罩觀念之不同,產生了不少誤解和不安,亦引發了歧視之爭議,而此類種族主義事件的確正在發生。有越裔女子在街上被路人叫她戴上面罩,又有柬埔寨裔女子於巴黎坐巴士時,有乘客以不屑口吻稱「有名中國女人,她會傳染我們,她應該回家。」對此有法籍華人於社交網絡發起「#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運動,以求喚起對亞裔人歧視的關注,結果在法國社會引來迴響,得到跨種族支持。
瘟疫剝奪愛的力量
疫情以無色無味無嗅的形式蔓延,民眾驚恐及不安,繼而其將恐懼投射於容易辨認的對象身上,可想而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確由武漢傳出,由中國向國外擴散,而在西方亞洲面孔較為罕見,對亞洲面孔加強戒心,是自然不過之心理反應。然而亞裔民眾因而受到針對或歧視,既不顯得公平,亦可能會加深種族之間之隔閡。其實在傳染病肆虐之時,最重要是做足衛生措施,諸如勤洗手,此道理對所有族裔皆然。病毒亦不會如人類般有種族偏見,而是對所有種族一視同仁,皆有同等機會受感染,因此針對亞裔之行為根本毫無意義。
對此大眾傳媒亦應擔起向大眾掃盲及教育之責任,釐清事實及制止假新聞傳播。可惜部份不負責任之媒體,如法國報章Le Courier Picard便以頭條大字標題示為「黃禍」引起爭議,其後該報為使用了「最差之亞洲人刻板印象」道歉。然而亦有評論借用此場疫症標籤取消航班、禁止入境等舉動,皆與「排華」扯上關係,則惹來不少網民批評,指採取措施減少與來自疫症源頭之人接觸,為人類最基本之保命反應,根本難以一口咬定為種族主義。
其實可在理解範圍內之恐懼與確實無疑之歧視,兩者界線有時難以劃分,很多時候更是交錯重疊。針對亞洲面孔之歧視行為,很多時候出於長年深藏於文化中根深柢固之偏見,但同時亦可能僅僅出於對他者文化以及疫症本身之無知和恐懼。在疫症蔓延之陰霾下,讓我們重溫法國作家卡繆經典小說《瘟疫》中的一句:「瘟疫剝奪了每一個人愛的力量……因為愛需要有一點未來,而我們卻只剩下片刻。」恐懼或許使人失去同情、使人變得自私冷漠,但若因此以偏見蒙蔽愛,亦是一場威脅人類心靈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