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長臂制裁北溪管道 歐洲能源自主還看綠色新政
上周五(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國防法案,正式制裁北溪天然氣管道二號工程(Nord Stream 2,下稱「北溪二號」)的承建商,並凍結公司及管理層的資產和簽證安排。華府的「長臂管轄」不但惹來俄羅斯外交部評擊為阻礙全球競爭的「意識形態」,同時德國財相舒爾茨(Olaf Scholz)亦指制裁嚴重干涉國家內政。
歐盟雖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經濟體,但受制於天然資源不足,其能源政策仍須夾在美、俄的政治博弈當中。長遠而言,歐盟若要扭轉現時兩面不是人的尷尬位置,應善用民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借「綠色新政」來提升能源政策的自主性。
表面上,北溪二號只是跨國的商業活動,但背後卻蘊藏國家之間的政治博弈。2015年,俄羅斯、德國、奧地利等國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同意啟動北溪二號工程,欲意建造一條雙軌渠道,將俄羅斯的天然氣經波羅的海輸往德國,以繞過與莫斯科常存有爭議的波蘭和烏克蘭。對歐洲而言,這條全長逾2,100公里輸氣道,不僅可使各國續享有價格低廉的能源供應,同時紓緩多年來能源短缺的煩惱。
美國關注的市場利益
這次華府借用2020年度《國防授權法》,對北溪二號工程實施域外制裁,表面上雖然是不想德國和歐盟更依賴俄國的進口能源,並成為特朗普口中的「俄羅斯人質」。但美國民主及共和兩黨一致反對俄羅斯能源,託詞離不開「國家安全」為名的利益考量。
撇除保護盟友成為「人質」的動機,美國亦有人認為,隨着近年開採頁岩氣的技術日漸成熟,華府不應容讓俄國續擴大其市場份額,反而更應把撐時機,增加對歐洲的能源出口,故阻撓北溪管道成事,某程度上亦等同協助美企開拓市場。另外,在地緣政治的考量上,北溪二號可使俄羅斯向德國、意大利、奧地利、斯洛伐克、捷克等客戶直接輸出天然氣。這不但使烏克蘭每年將失去約20億至30億美元的「過路費」(約佔GDP3%),同樣亦減低俄國干預烏克蘭政局的成本。對克里姆林宮而言,北溪二號在政治和經濟上皆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
歐洲也知俄國並非可靠的供應商,而是現實政治迫使其處於尷尬的位置。礙於天然資源不足,,歐盟選擇了吞聲忍氣。據2017年資料顯示,歐盟為能源淨入口國,其能源組合中分別有三成原油,以及四成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其餘則是來自挪威、沙特、阿爾及利亞和哈薩克等國,對外依賴率達五成半。惟過去克里姆林宮已不一次將能源政策「武器化」,以作與歐盟博奕的談判籌碼。
美俄兩國俱不可靠
例如,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普京本想借北溪一號的控制權,削減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脅迫基輔讓步。而歐盟為了幫助烏克蘭,曾宣布以低於俄羅斯的報價,將天然氣「倒售」至烏克蘭,激得普京在2014年6月威脅以相同手段懲罰德國、奧地利和斯洛伐克。最後,老謀深算的普京卻等到秋季來臨時(即天然氣需求增加),才下令國營能源公司Gazprom「隔山打牛」,減少北溪一號輸經烏克蘭的天然氣。
與此同時,美國的能源供應也是遠水不能救近火。首次,即使美國現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但對歐洲而言,跨大西洋的運輸成本,實在遠高於來自西伯利亞的供應商,故正常的政客亦不會冒着開罪選民的風險,捨易取難,只是為了擺脫俄國的政治陰影而無視經濟成本。其次,特朗普入主白宮後已在飛機製造、鋼鐵業等行業與歐盟挑起貿易戰火,使至昔日傳統盟友的關係漸行漸遠,而其關稅「武器化」的敲詐手段,本質亦與俄國的能源政策不遑多讓。
話雖如此,即便在傳統能源上仍受制於現實政治,歐洲各國亦要把握民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發展綠色能源,從而增強未來的能源政策自主性。縱然「綠色新政」的目標是要在2050年現實「碳中和」(即總釋放碳量為零),但在轉營過程中,歐盟不但需要找出節約能源的方案,同時亦須調整現有的能源組合,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一如歐盟宣布將投放50億至80億歐元,用於興建新的風力發電場等大計,表面上雖是因氣候變化而起,但間接亦會改變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從而逐步脫罷被美、俄兩方牽着鼻子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