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文件」揭華府誤導 「語言偽術」或作繭自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華盛頓郵報》刊出一系列華府的機密文件,披露美國高級官員在長達18年的阿富汗戰爭中沒有向人民說出的泥漿摔角真相。「阿富汗文件」雖然不比1971年越戰的「五角大樓文件」震撼及嚴重,但文件不僅有助了解美國如何制定戰爭政策,更揭示出政客誤導言論的危險性。

阿富汗安全部隊12月11日在受襲現場巡邏。(Reuters)

「阿富汗文件」是《華盛頓郵報》按國內的《資訊自由法》,經歷長達三年訟訴,而要求阿富汗重建特別監察長(SIGAR)公開的機密文件。這份多達2,000頁的文件記載了不少軍事將領、外交官和政府官員對話,揭示不少位高權重的官員皆認為阿富汗戰爭是無法戰勝,但仍以誤導式言詞,來說服大眾支持延長戰爭,而非開誠布公,坦然交待美軍遇上的難題。

美國官員縱非撒謊,以不實、虛構的陳述來達到目的,但其誤導公眾產生不切實際的期許,將疑慮隱藏於政府保密法的面紗下,再以含糊不清的言詞重新包裝、推銷。從「阿富汗文件」可見,即使一眾高官曾形容阿富汗政府是「腐敗」和「不可靠」,甚或是表明巴基斯坦不會終止對塔利班的支持,負責制定政策的官員,皆沒有對國會和大眾清楚地解釋這些基於「事實」的評估,反而更以主觀的「意見」取而代之,用以維持大眾和國會對戰爭的支持度。

在這些故意被忽略的言論中,不少直接影響公眾判斷戰爭成敗。例如,美國前駐阿富汗大使Robert Finn(2002至03年)曾表示,「這是我們政府的系統性問題。我們的考慮不能超越下次(阿富汗)選舉。當我們去阿富汗時,每個人都在談論一、兩年(的事情),而我會對他們說,如果是幸運的話,我們將能在二十年內離開,」。另一位駐阿富汗的前大使Ryan Crocker(2011至12年)則說,「我一直認同卡爾扎伊(Hamid Karzai)的觀點,就是你不能將這些錢投入一個非常脆弱的國家和社會中,同時又不助長其腐敗。你就是不能。」。而小布殊和奧巴馬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Jeffrey Eggers更提出過尖銳的問題,「當我們遭阿爾蓋達襲擊時(意指911事件),為何我們把塔利班變成敵人?我們為什麼要打敗塔利班?⋯⋯」 這些對戰爭成效的悲觀評估,不但全部未曾公諸於世,反而更被「啦啦隊式」的言詞取代。

誠信破產與民粹風氣

2009年12月,時任美國駐阿富汗最高指揮官Stanley McChrystal對國會作證時曾說,「未來18個月可能是決定性,並終會帶來成功⋯⋯我們可以且將會完成這項任務」。而這種主觀的期望,更重複地出現在多位政府高層的口中,如2010年時任聯合部隊司令部司令、後來曾任特朗普國防部部長的馬蒂斯(James Mattis)在國會作供時,形容美軍在阿富汗戰場上「重回正軌」,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在2006年發表的報告中,亦指戰場上有「許多好消息」,而奧巴馬和時任國防部長帕內塔(Leon Panetta)更形容美國已經「轉危為安」。到了2019年,相信不少人也會對上述的幻覺一笑置之。

即使美軍入侵阿富汗一戰,確實為女性權利和經濟帶來丁點的改善,惟此亦難以用作合理化誤導公眾的藉口。這場戰爭持續近廿年,不但已耗費近一萬億美元,同時亦為兩方帶來數以萬計的人命傷亡,更遑論是家庭破碎、創傷後遺症、難民等難以量化的損失。尤有甚之,美國不斷在「重回正軌」和「轉危為安」的折騰後,竟然到現在仍未想出推翻塔利班後的政治解決方案。

誠然,一眾美國高官刻意對公眾隱瞞對戰爭的評估,或許可用艾森豪威爾在1961年首創的「軍事工業複合體」理論,來理解誤導大眾的動機。但是,這種不盡不失的言論,早已不僅見於美國,更是全球不少政客的通病所在,使其危險性不容忽視。縱然現世的政治人物已非公眾的道德模樣,難以以身作則,引導大眾分辨善惡,但即使「失實意見」只出於個別政客,當選民認定他們的政治承諾難以兌現,這不但使個人信用破產,同樣會削弱整個政治制度的認受性,最終使到信心盡失民眾放棄現有制度,改用極端手法迫使當局正視「民意」,各地民粹風氣盛行及反建制政客冒起,便為結果。人無信而不立,政府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