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欲「陰乾」世貿 國際貿易豈可重回叢林法則
周三(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踏入第十八年的紀念日,但也可能是該組織壽終正寢的忌日。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拒絕任命新的仲裁法官,以及現時剩下的三名法官中兩人任期已經屆滿,原有七名常設法官的WTO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周三正式停擺。這意味着在WTO初審敗訴的一方只要厚顏便毋須履行裁決,使整個仲裁機制的意義頓失。
在特朗普帶領下,美國執意推翻自身倡導多年的全球管治機構,這不但使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等誘發二戰的成因再度難以規範,同時亦難解決現時國際正面對之貿易糾紛。即使現行的機制或存有缺失,但WTO需要的是改革,而非簡單地扼殺其存在。
一如二戰後世界支持創立聯合國的原因,WTO本是要防範二戰前夕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再度來犯。1930年代,全球在華爾街股市閃崩後步入經濟大蕭條,各國紛紛以貿易保護措施,維護國內疲弱的經濟。無序的競爭不但引發了經濟民族主義的狂潮,更為後來的世界大戰埋下伏筆。汲取那次教訓後,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在戰後提倡拆除貿易壁壘,並寄望以更順暢的國際經貿秩序,加速整合各個經濟體,提升發動戰爭的成本。儘管提案起初遭到美國國會內的孤立主義者反對,但華府最終在1947年10月與另外22個國家在日內瓦簽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即WTO之前身,踏出扭轉國際貿易叢林法則的第一步。
美國在奧馬巴主政時期雖已曾否決任命上訴機構法官,但是次特朗普的做法,卻是直接拒絕考慮所有人選。特朗普入主白宮後不斷找出各種理由,特別是涉及中國的貿易議題,來攻擊WTO作為最終仲裁者的職能。例如今年7月,特朗普提出了為期90天的「最後通牒」,要求WTO修改中國被列作發展中國家所享有的優惠待遇;另外,他亦曾譴責WTO沒有阻止中國補貼出口貨物,反而更阻礙美國打擊廉價商品流入境內。
美國不願受世貿規範
特朗普執意讓WTO的上訴機構自然死亡,其狹隘的政策思維不難推敲。在位未足三年,特朗普不但向中國挑起貿易戰,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亦無一倖免,簡單而言,其盤算是要繞過WTO的仲裁機制,靠着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並以單邊的貿易保護主義來取代現行多邊的機制,以向別國榨取更好的貿易條件。
然而,中國的影響力又是否如特朗普所言,使WTO的仲裁功能變得事倍功半?據學者魏尚進和余心玎的統計,自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以來,各國交付WTO裁決的349宗爭端中,中國被列作被告共有44次(12.6%),與其出口份額佔全球的12.8%相若。有趣的是,此數字低於同期美國(99次)和歐盟(52次)被列作被告的次數。與此同時,中國向世貿提出了21宗訴訟(約佔總數6%),也低於美國(55宗)和歐盟提交(46宗)的個案。更重要的是,在中國被列作被告的訴訟中,原訴國只有兩次須動用上訴機構來確保判決得以落實,遠低於美國的15宗案例。由此可見,特朗普之心態有如輸打贏要,美國貿易代表處前總顧問沃恩(Stephen Vaughn)亦赤裸地道出,「如果(世貿)要限制美國,那就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過去三年多,特朗普搬出的貿易保護措施,不但無助重振國內的鋼鐵產業,縮窄美國的貿易逆差,同時更使原本用來擺平國際貿易爭端的機構被邊緣化,使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再度成為國際關係的準則。誠然,美國對WTO的其他不滿,包括上訴時間冗長、界定發展中國家的準則,以至在方法學上估計貿易保護措施帶來的經濟損失等技術性細節,有不少值得改革之處,惟不該完全否定世貿的存在意義和功能。反而,在遵從創立原意下,各國更應聯手復興和改革WTO,確保以法而治的國際秩序得以長存,防止一國隻手遮天,阻礙其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