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東戰火稍息 摩爾多瓦模式可作歐俄緩衝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周一(9日)在德、法兩國斡旋下,在巴黎舉行雙邊會談,商討烏克蘭危機的解決之道。會後兩國同意落實全面停火和交換囚犯,但目前仍難稱得上是政治僵局的重大突破。
澤連斯基面對烏克蘭國內的反對聲音,要求他在涉及主權爭議上寸步不讓,但俄羅斯正實然控制頓巴斯(Donbass)地區,也使在競選時承諾要帶來和平的笑匠總統在談判中處於下風,陷入進退兩難。烏克蘭若要找到既不投降,又不重燃戰火的政治出路,從1990年代摩爾多瓦內戰的經驗看來,澤連斯基須先認清烏克蘭身處歐俄地緣政治博弈的斷層線。
烏克蘭東南部的武裝衝突自2014年開始以來,估計已多達13,000人喪生。普京和澤連斯基均同意於本年年底前,交換在軍事衝突被捕的囚犯,以及重新實施2015年簽定、卻又多次被破壞的《明斯克協議》。可是,就長遠的政治解決方案而言,雙方實在仍難在短時間內化解分歧——一方面,普京強調基輔須給予頓巴斯的自治地位;但在談判處於下風的澤連斯基堅持基輔政府實際重新控制東南部地區,自治方案難為國內民眾認同。
澤連斯基初步同意由德國前外長提出的「施泰因邁爾模式」(Steinmeier formula),允許烏東地區保有民兵組織,放棄起訴參戰的分離主義者,給予頓巴斯「特殊地位」等,但這些安排被指「矮化主權」,不但已引起親西方派和民族主義者的強烈批評,更在上月引發示威抗議,難以凝聚社會共識。國內的情勢使澤連斯基一方面急須兌現選舉承諾,但另一方面在現實政治中,這位在電視劇中扮演「人民公僕」的總統根本沒有甚麼選擇。
施泰因邁爾模式不行,但烏克蘭智庫UIF提出的「經濟方案」,或是可行的替代方案。「經濟方案」雖然承認俄羅斯在頓巴斯的影響力,但在政治上不放棄主權,藉凍結現時的軍事衝突及放鬆貿易封鎖,吸引當地民眾遷往依然由基輔控制的領土,從內部掏空頓巴斯的經濟實力,迫使俄羅斯軟化立場。改造當地的人口結構,可提升莫斯科的管治成本,可是UIF創辦人Ihor Romanenko也認同,普京在戰略上可加快反制的步伐,將頓巴斯的經濟結構整合到俄羅斯西南部,從而增加該地正式獨立或併入俄羅斯的誘因,反過來或許會令基輔更難收復領土。
摩爾多瓦:以經濟前景自決
而烏克蘭當下的兩難局面,其實在蘇聯前衛星國中已有先例。摩爾多瓦政府在內戰後的融入政策,正好修補了UIF「經濟方案」之不足。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在1992年發爆了一場短暫但血腥的內戰,而該國東部的親俄地區暨工業重鎮——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猶如當下的頓巴斯,在俄國「協助」下獨立成國。摩爾多瓦不但沒有像烏克蘭般,封鎮了分離地區的對外貿易活動,反而更容許德涅斯特河沿岸的鋼鐵和紡織品,經摩爾多瓦出口至龐大的歐盟消費市場。
此舉無助即時解決摩爾多瓦的分離主義,但反過來看,將德涅斯特河沿岸的經濟,經摩爾多瓦整合至歐盟,長遠不但可避免戰火重現,更或有機會巧妙地誘利德涅斯特河沿岸在經濟上「自動回歸」,故不失為是個風險較低的替代方案。時至今日,德涅斯特河沿岸的民眾雖然依然一面倒地傾向俄國,但其經濟出口卻有約三分之二是銷往歐盟,而非俄羅斯。
對歐俄的勢力平衡啟示
不管哪個方案最終會被採用,澤連斯基亦必須先認清烏克蘭夾在歐盟及北約為首的西方,和俄羅斯的尷尬位置,不宜貿然挑動莫斯科脆弱的神經。就頓巴斯地區的衝突而言,俄羅斯在烏克蘭東南區支持武裝組織,即使被西方批評為入侵別國和破壞國際法,但若將這場危機置於歷史脈絡,就會發現普京多年來對鄰國的立場實非單純地對外擴張,也是透過對外擴張,回應北約和歐盟東擴對俄羅斯產生的威脅。
這同時說明了,自1990年代起,縱然親俄武裝份子曾對德涅斯特河沿岸、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和阿布哈茲(Abkhazia),以及烏克蘭的頓涅茨克(Donetsk)及盧甘斯克(Luhansk)採取軍事干預,分裂三國的主權,但其目的卻是要使諸國無法加入西方牽頭的政治聯盟,而非有意吞併到俄羅斯版圖中。因此,烏東和平進程不只是烏克蘭的事,澤連斯基若能在地緣政治的斷層線中,微妙地找到一個既不得失俄國,又不得失一眾親西方選民的「平衡方案」,也將對歐俄之間的勢力平衡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