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將士用命 本地球員獲政府尊重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八屆東亞足球錦標賽決賽周在即,港隊於周三(11日)迎戰南韓,為社會期待。是次為港隊繼2003年及2010年後,第三次晉身東亞盃決賽週,能再走多遠雖然是未知之數,亦已足顯港隊水平近年有所提升,反映本地球員及球隊之努力。然而在將士用命下,政府又有對本地足球及球員予以尊重嗎?

立法會上周舉行有關本地足球發展的公聽會,不少與會者狠批足總過去的發展計劃教人失望。其中資深足球撰稿人施建章更是字字鏗鏘,力數港府無心無力支持足運發展,特別是在場地供應「走數」;並批評政府對本地足球員欠缺應有的尊重,直斥特首林鄭月娥只有在競選時借港隊球員宣傳,實際卻無心支持本地球賽。施建章短短三分鐘發言的短片於網絡上瘋傳,顯示出其對政府的批評獲廣泛認同及共嗚。

香港足球代表隊歷史性贏得大型運動會金牌,轉眼至今已十年。(香港足總)

球場空間不足

施建章一語道破本地足運發展的問題所在。本地足球場地不足素來為人詬病,早前2009年政府邀問顧問研究本地足運發展時,已點出增建及改建球場的重要,惟多年來具規格的足球場供應嚴重不足。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每10萬人應有一個足球場,若以11人足球場計算,按現時本港人口逾730萬,本地最少應有73個11人足球場,惟現時康文署轄下11人足球場僅有61個,當中包括不開放予公眾使用的香港大球場與旺角大球場。然而,未來5年新增的11人標準場只有4個,當中兩個更是啟德體育園的大型球場,估計公眾難以使用。

港足水平與訓練場地息息相關,惟大部分香港職業球會均無自家訓練場地,即使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終於上年啟用,可供港超聯球隊作訓練之用,惟場地始終不足十支球隊作恆常訓練,更何況將軍澳位置偏遠,故球會往往仍須依賴康文署轄下場地,須與一般市民共用球場空間,本來已局限球會訓練及發展。加上在僧多粥少下,近年更衍生「炒場黨」問題,有組織靠排隊黨預「搶訂」場地,再以炒價出售時段,不少港超聯球會無奈須「屈服」買場,導致整個訓練生態更形惡劣。

另外,撤除場地分配不說,場地質素本身也成問題。在上述61個11人場中,有25個球場不符國際足協標準(100米乘64米),例如跑馬地遊樂場3號球場規格更低見83米乘47米,根本不便球隊作正式球賽訓練。再者,諸如不少球員批評,現時康文署11人場有不少為人造草場,有別於天然草,仿真草容易教球員受傷,實不適用於職業球隊訓練。

康文署提供仿草及天然草地足球場供市民預約使用,但場地數目有限,「炒場」情況嚴重。 (照片取自康文署網頁)

要解決本地足運面對的場地問題,始終須就其供應對症下藥,而坊間早有不少可取的倡議。政府必須從速增加合規格場地的數目,除了須將《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訂明為11人足球場的標準,並按此增加球場數量,並須改建目前不合乎標準的十一人足球場。另外,如民間組織「撐場大聯盟」建議,政府可仿效「傑志模式」,在全港不同區域興建足球訓練中心,並交由職業球會營運,並規定劃出部分場次予公眾使用,既助職業球會、以至各級別的代表隊穩定發展,又要照顧公眾需要。另外,一如不少論者建議,政府應考慮改建現有七人球場作五人球場,既可有效利用空間、更能推動足球普及化外了,發展五人足球更是符合全球趨勢,對培訓本地足球員不無好處。

政府欠足球界一份尊重

在場地問題以外,施建章怒斥港府並無尊重本地足球與足球員。正如他舉作例子的傑志訓練中心,為會方投資逾8,400萬興建,於2015年7月落成,成為本地首間職業球會所擁有的訓練設施,理應為本地足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惟中心在啟用後僅一年便遇上政府「盲搶地」,政府竟有意收回該用地作公屋發展,雖然計劃於去年在廣泛反對聲音下在城規會上得以否決,惟事件顯示港府對球會、甚至本地足運毫無尊重可言,這正反映港府狹隘的視野正是導致港足裹足不前的主因。

傑志為本港僅有的球隊擁有自家訓練場地。(資料圖片)

正如施建章所言,港足並非缺乏人材,正是過去不少球員供獻其有限青春,才能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為香港足球奠下基礎,縱然本地足球成績時有起伏,甚至一度被視為一蹶不振,政府斷不可忽視球員的付出。施建章倡議政府須向為港隊上陣超過60場的球員提供公屋福利,建議值得考慮。雖然公屋目前輪候者眾,但資深球員的數目有限,而且正如公務員也有其公屋福利,只要政府持續增建公屋,此建議並不會影響供應。運動員生涯有限,縱使職業足球員的薪酬已較過去有所改善,惟足球員在退役面對的財政、甚至生涯風險仍是不小,政府向為本港足運立過汗馬功勞的球員提供住屋福利,僅是最低度的致敬,況且政府所需動用的資源着實為多,政府理應積極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