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更贏掌聲 政府應該知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李嘉誠基金會推出的「應急錢」計劃,向飲食業、零售業、旅遊業,以及持牌小販發放總值10億援助,基金會以3星期完成處理4萬宗申請個案,僅於60天內便將款項發放到合資格申請者手上。基金會效率之高,不禁令市民回想政府派發4,000元時的笨手笨腳。基金會在經濟艱難時刻出力幫助中小企業,其努力及付出值得肯定。但香港政府仍須反思,除了觸及皮毛的紓困措施之外,政府尚有更深層次的改革等待進行。

棄用網上填表、市民須提交實體表格、將一袋袋的表格集中運送、再由政府職員在電腦輸入資料,處理方法甚為反智。(李澤彤攝)

港府不敵富商

政府去年公布《財政預算案》後再推「補漏拾遺」的關愛共享計劃,向合資格市民每人發放最多4,000元。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派錢方案錯綜複雜,市民需要提供足夠證明文件,發放金額亦隨個人繳稅不同而變化,批核程序繁多。但整個複雜過程政府偏捨易取難,採取全人手做法:棄用網上填表、市民須提交實體表格、將一袋袋的表格集中運送、再由政府職員在電腦輸入資料,處理方法為人詬病。

李嘉誠基金會達10億的派錢措施,遠比香港政府的多輪紓困措施來得實際,效率也遠高於政府,難免令市民質疑,香港政府的創科水平落後市場多遠。「應急錢」的申請平台僅用14日建立,但已能利用Google 雲端人工智能 Vision AI自動從圖像中摘錄、分析文字,並用 OCR (光學字符識別技術)準確自動輸入資料,以電腦取代人手輸入,技術足足超越港府一個年代。

而香港政府周三(4日)推出新一輪紓困措施,更有商戶直指不及李嘉誠,連燃眉之急亦難以應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聯同一眾官員公布第四輪紓困措施,包括減免非住宅用戶每個月75%的水費及排污費,及提供75%的電費補貼,並為所有非住宅物業提供進一步差餉寬免等。不過有餐廳負責人接受媒體訪問時直指,營運的最大開支始終是舖租、人工。水電費、排污費等費用,本來就不是店舖東主的主要負擔。政府的紓困措施,對受社會經濟因素正面衝擊的飲食、零售業界而言似有若無,李嘉誠基金會直接派出款項,反而來得更加實際。

富商李家誠視基金會為其「第三個仔」,在這次艱難時期願意推出紓困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及市民度過一時難關。(資料圖片)

派錢無助治本

李嘉誠基金會發放「應急錢」,在今次危機之中展現了一定的社會承擔。然而香港其餘「大地主」自風暴以來,除了偶爾登一兩次報紙頭版之外幾乎隱形,擺出事不關己的離地姿態,卻不知香港步入今日局面,部分要歸因於富人的不負責任。過去港人一直受「地產霸權」所害,地產商賣樓致富,青年上樓卻遙遙無期,香港堅尼系數高企0.539,在已發達經濟體中高居榜首。今日的社會不安穩,在數字上好比「詛咒」一樣冥中注定。

富商李家誠視基金會為其「第三個仔」,在這次艱難時期願意推出紓困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及市民度過一時難關。不過社會也會問,多少人有心又有力做慈善?社會所需、經濟困難,若然只能旨意個別富商的基金會錢派,豈是長治久安之策?市民豈能不活在焦慮之中?要罷脫貧富懸殊的動蕩詛咒,社會改革事在必行。香港政府不能躲在富商背後,將民間疾苦外判給富商處理,反而應以此作為契機,為未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展示誠意。

香港的經濟及社會問題,固然地產商要負上責任,但政府仍不能全然諉過於人,更關鍵的改革責任始終在政府肩上。改革不是草草減少水電收費,減免一時三刻的差餉,政府必須真正反思,包括過去的政策為富豪提供「賺到盡」的美好天堂,間接造就李嘉誠以及一眾「大孖沙」的誕生,如今被民情反噬,政府更應痛定思痛,調整過去「小政府、大市場」的錯誤迷思。當一個以地產發財、賺了不少市民金錢,影響力之大甚至被封以「李氏力牆」的富商,竟然願意承擔社會責任,較政府還贏得更多掌聲,這應該是香港政府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