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學童宿位不足 土地問題其實是官僚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審計署周三(27日)公布《審計署署長第七十三號報告書》,指出教育局、勞福局及社會福利署的特殊教育政策不足。報告書發現,目前中度智障學生的宿位不足,但嚴重智障兒童的每周5天宿位卻有空置,出現「有人無宿位,有宿位無人」的荒誕情形。教育局等待宿舍增建,欲以遠水救近火,不懂得彈性處理申請,叫一眾智障學童及家庭乾等。

特殊兒童有額外的照顧難度,學校宿位顯得重要。(資料圖片)

逾六成人等候宿位逾年

特殊學校提供寄宿服務的目的,是照顧嚴重殘疾學生的長期住宿需要,並方便他們在上課日接受學校教育。在 2018/19學年,在 60所特殊學校中,21所提供寄宿服務的特殊學校由教育局資助和管轄,並由教育局負責寄宿服務申請。群育學校以外其他學校的寄宿服務申請者,須滿足以下至少一項條件:「無家可歸」、「嚴重缺乏成人照顧、監管」、「家人關係惡劣」、「有證據顯示曾受虐待」、「居所遠離特殊學校,往來交通不便」。而寄宿服務亦分為「每周5天」與「每周7天」,分別為5天寄宿服務的學生須於星期六、日及學校假期必須回家。

然而,目前中度智障學生的宿位短缺。根據教育局數字,19/20學年短缺161宿位,20/21學年將短缺125個。「7天寄宿服務」的申請輪候人過去四個學年亦呈上升趨勢,未來7年宿位仍然面對不足。至於嚴重智障學生,目前亦有26人在輪候每周7天宿位。輪候人數增加,宿位供不應求,更使宿位等候時間漫長,每每以年計算。中度智障學生為例,近三成人輪候每周5天宿位逾一年,等待每周7年宿位逾一位的更為六成多人。

智障學童的宿位分每周5天及每周7天兩類。(資料圖片)

申請宿位限制多

宿位不足,最根本做法是撥出土地,增加宿位。但此舉不僅需時,未必能救近火,而且單單增撥資源,而無視官僚問題,撥款也如同藥石亂投,容易浪費資源。審計署報告發現,宿位輪候的系統僵化,每周5天宿位與7天宿位的申請分成兩條隊,並不互通。截至2018年9月15日,嚴重智障兒童學校的宿位正有26名學生輪候7天的寄宿服務,但同時每周5天的寄宿服務卻有40個宿位空置。教育局處理輪候申請時,應就空置宿位作彈性處理,與正輪候7天宿位的家長協商,讓學生暫時使用5天寄宿服務。

除此之外,宿位分配機制僵化,亦令資源未能善用。嚴重智障學生和肢體傷殘學生的家長若然申請指定學校,只可依收生區域選擇其居住地點附近的,教育局認為此舉可以令每特殊學校輪候人數更加平均。但此舉可能不必要地限制家長選擇,更何況當局在沙田及西貢區內不設嚴重智障兒童學校,已令92名嚴重智障兒童跨區到九龍、將軍澳區域等入住,原區選擇的限制未見必要。

再者,宿位資訊封閉,家長在不清楚每所學校的輪候情況下,未必能作出最適合的選擇。中度智障學生的家長雖然可以指定任何學校,但其宿位供不應求,各特殊學校又無公布不同校舍的宿位數目及輪候情況,家長在選擇過程中根本無足夠資訊,以在輪候速度與學校位置之間作出選擇。就此,教育局應該公開數字,讓家長有足夠資訊能夠作出更適當選擇。

教育局指,隨未來數年新宿位落成,可望緩和供應緊張情況。(資料圖片)

智障學生白等六年

宿位不足、制度僵化,兩者合謀扼殺智障學童的寶貴光陰。截至今年6月15日,共有132名中度智障學生正輪候宿位,在輪候「7天寄宿」宿位的學生中,63%已輪候超過1年,最長輪候近3年9個月。至於輪候「5天寄宿」服務的學生中,有29%人輪候時間逾1年,最長輪候時間更達5年10個月。最長接近六年的等候時間,足夠讓一個平凡中學生修畢中學文憑課程,揀選大學學位,踏入人生下一階段。而對智障學童而言,是失去六年參與群體生活的寄宿機會,也令學童家庭長時間面對照顧挑戰及壓力。政府不能再讓智障學童與其家庭不必要地等待下去,以年計算的輪候時間必須致力縮短。

教育局作為主責機構,長期監察宿位的使用狀況,理應能夠比審計署更早發現問題,再作出適當的彈性安排,但最後偏要由審計署發現後再告知教育局,可謂本末倒置。政策應該以人為本,面對宿位長期不足之情況,便應該彈性處理,解燃眉之急。若然奢望以數年後新落成之宿位來解決問題,反映的只是官僚心態,絕非市民之福。政府應儘快紓緩目前的輪候情況,甚至在適當情況下加快撥地增建特殊學校。特殊學童家庭在社會是弱勢群體,或許人微言輕,甚至連為自己發聲的能力也沒有。我們的社會要因此便漠視他們的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