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翻新慢而不優 官僚作風亟待改革
公廁的維修翻新、清潔管理看似社區小事,但惡劣的公廁環境可是病菌溫床,關乎公眾衛生健康。審計署周三(27日)發表《審計署署長第七十三號報告書》,其中關注到食物環境衛生規劃、設置和理公廁的工作,發現食環署的公廁翻新工程質素有待改善、廁所事務員工作環境惡劣。政府撥出的一次過撥款,何以無法解決公廁惡臭?
十年未翻新 重建更實際?
截至2019年6月,食環署管理全港798間公廁,亦仍然有51旱廁分布新界、離島。食環署自2000年起推行公廁翻新計劃,改善公廁設計、設施,但翻新進度緩慢,部分公廁十年未翻新,798間公廁中有138間十年來未納入計劃,其中29間更屬使用率高(平均每日最少 300 人次)。
第一,政府不能以為批錢就可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從機制上令翻新工程更有效率。本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曾撥出6億翻新全港三成公廁,平均每個公廁獲撥250萬元。審計報告建議,食環署應會同建築署就公廁使用率及現況,檢討現時公廁的翻新次序,優先翻新高使用率的公廁。
第二,在提高效率方面,政府部門應與區議會加緊合作。除了翻新次序可從區議會收集意見外,審計署亦提及元朗一所公廁翻新工程早於2011年初獲批撥款,惟因為諮詢意見及區議員要求等,最終拖至今年方能竣工。新一屆區議員將於1月1日就任,不少為充滿幹勁的新人,新人事能否有新作風,將視乎行政部門能否與區議會一同改善官僚做法。
第三,一筆過批款容易忽視了翻新公廁涉及的配套工作,若要讓殘破公廁「重獲新生」,政府可考慮將翻新公廁的款項變成恆常撥款,以長期支持公廁翻新工程。部分公廁環境惡劣難忍,問題不時源於老舊、滲水、沖水失靈、疏於清潔等,針對問題的更新工程涉及水務、排污、通風等系統,這看似社區雜務,其實造價不菲。正如資深水務工程業者、香港廁所協會副會長熊志權的批評所言,政府以一筆過撥款照顧全港公廁,涵蓋面仍然過小,實際成效亦頗有限。
尤其是部分公廁日久失修,撥款重建比逐次維修更加實際。以完成翻新後的深水埗長順街公廁為例,工程耗費640萬元翻新、2016年重開,但翻新工程並未照顧「基本功」,換上了新尿兜、全新的免觸式沖水器、水龍頭後,水管漏水的問題依然,銹迹斑斑。資深驗樓師、香港公正行技術總監賴達明分析本港公廁工程時,便指當局的翻新維修或過分重視眼見的外觀、硬件,反而最基本的防水工序卻未臻完善。
為應對整體建築結構出現問題的公廁設施,政府須改變過去「見步行步」的維修方針。因工程涉及地底的水管滲漏,甚至有需要將公廁全盤改裝,成本甚高,逐次的小筆撥款不能滿足需求。食物及環境衛生署應聯同建築署,在轄下公廁中選定未獲翻新、同時出現結構問題的殘破公廁,由政府撥款進行針對性的重建,長遠解決老舊公廁的建築病根,改善公廁的衛生環境。
工作環境不人道 翻新工程須注意
除了公廁翻新欠理想,審計署報告亦發現,廁所事務員的工作環境惡劣。若然公廁翻新只能換來門面風光,卻未能照顧廁所事務員的工作空間,那無疑是敗絮其中。
根據食環署的《公廁手冊》,每個男廁、女廁均須為事務員提供一個間隔小室,提供電源插座、風扇等設備。惟審計署審查食環署紀錄,在264間提供事務員值勤服務的公廁中,有178間並未配置電源插座、風扇,或抽氣扇等設施,有33間甚至未設有值勤室供職員使用。
而廁所事務員的實際工作環境,更遠比數字惡劣。建築署進行公廁的翻新工程時,應更重視值勤室設計,給予廁所事務員合適的工作環境。今年4月有立法會議員到所謂的「值勤室」視察,發現現場充斥工作用具,宛如雜物房,員工根本無法休息,甚至有議員批評不少外判工需於廁所的惡劣環境下用膳,待遇極不人道。食環署及建築署在未來跟進公廁翻新工程時,應同時注意清潔員的工作環境,還值勤室足夠空間,重新配置應有設備,帶頭照顧員工福祉,以政府之身為一眾僱主做好榜樣。
見微知着,一葉知秋,政府在公廁此等小事上反映的官僚主義、單靠派錢思維等,可謂不少政策的一貫作風。長此下去,社會只會千瘡百孔。這次反修例示威及區議會選舉反映的民怨之大,若仍未能叫醒政府洗心革面,徹底改革,那香港人又怎能對前景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