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展樂齡科技乏力 香港人如何安享晚年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1月17日發表網誌,形容安老服務的應用科技發展「慢」長,令人焦急。的確,老齡化社會中勞動人口的下降,以及醫療、福利等各項開支的上升,會給社會的財政、人力和空間資源都帶去龐大的挑戰。而科技的應用可以提高護老效率,惠及長者及護老者,幫助香港面對銀髮浪潮的挑戰。然而目前政府的規例和對相關產品的資助有限,令樂齡科技產品難以普及。而政府的研發支援不足,也令樂齡科技發展長遠缺乏自主性。
樂齡科技是指根據長者的個人需要而定製的創新科技,以彌補長者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幫助長者可以更舒適、獨立地生活。因此樂齡科技可以涉及長者衣食住行多方面,比如幫助出行的智能輪椅、移動健康監控系統、生活層面的智能家居、精神層面的社交機器人等。
樂齡科技為何重要?
預計到2040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佔總人口三成,社會上需要長期照顧的人口大增,單純指望政府增加在安老院舍方面的投入,無論是在金錢、人手還是空間層面都不現實。正如長期護理成本的推算研究顯示,如果將「院舍照顧」作為照料老弱的主要政策,並以來政府作為主要的服務提供者,2036年前長期護理開支將佔本地生產總值約5%,高於OECD所有成員國家及地區。而社區照顧方面,現時已存在嚴重的名額短缺,輪候過長的問題,更不要提老年人口大幅增長的未來。因此若樂齡科技得以長足進步,起輔助性和便利長者的技術可以幫助長者相對獨立地留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減少入住安老院舍和醫院的機會,提高護老效率,舒緩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
從家庭護老者的角度來說,樂齡科技也將成為重要的幫手。香港人工作量大,壓力又高,難以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根據社聯調查,全港41間地區長者中心於2011年至2012年間共處理10,980宗長者輔導個案,當中三成七牽涉護長者壓力問題。而根據政府的人口報告預測,香港社會的老年撫養比例,即指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也將由2018年的255大幅升至2040年的494,屆時家庭護老的壓力只會更大。2017社聯報告更指出客觀的居住問題令家庭護老者面臨重重困難。報告顯示,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率只有37.5%,居住於父母居所的步行距離內的子女也只有15.1%,更有16.4%的子女與父母居所相距一小時及以上車程。樂齡產品則可有助減輕負擔,解決部分問題,比如平安鐘、各種智能監測系統等,有助平衡工作和護老的衝突。
對長者來說,樂齡科技可以改善他們晚年的生活。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96.4%長者都沒有打算入住安老院,當中更有81.4%的長者表示,即使日後身體狀況變差,仍然希望留在家中而不用入住安老院。因此,輔助性和便利長者的技術,比如智能輪椅,羅致光提到的「自動沖涼機」等,讓長者可獨立完成原本需要三至四人合作的工作,幫助長者相對獨立地留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既尊重了長者的意願,也讓他們的生活質素改善及更有保障,減少後續入住安老院舍和醫院的機會。
樂齡科技難在哪裡?
過往一年,羅致光先後三次在局長網誌中提到樂齡科技,似乎已經意識到樂齡科技在社會安老層面的重要性。自2017年起,政府每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期望公眾對此有所認知。2018年12月,政府亦推出十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合資格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試用和購置租借科技產品。今年2月,該基金的第一批次的申請中,共批出了3,700多萬元,資助超過210個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或租用合共約870個創科產品。然而為何香港的樂齡科技發展仍如羅致光所形容的「慢長」?
目前,政府對於樂齡科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推廣現成的商業產品層面。的確,樂齡科技產品普遍價格不菲,剛面世的產品尤其價格高昂。比如幫助神經細胞恢復的「希望之手」剛推出時售價約30萬,即使其後降價也要20萬。而以相對使用範圍更普遍的電動輪椅為例,也要逾萬元。因此政府除了考慮加大對安老及康復服務租購此類產品的資助,也可考慮對有需要的個體進行資助,比如推出類似「長者醫療券」的樂齡科技產品購買優惠。
然而政府的思維不應只局限於幫助購買,還應幫助商家開拓市場。目前樂齡科技產品由於老年群體的意識和購買力不足,使得商家並不熱衷投資。比如市面上現在推出的防撞衣服,本可避免老年人因跌倒造成嚴重損傷,但由於運動群體的市場更大,所以針對老年人設計的此類產品很少。又比如自動清潔布料更多用於高級酒店,而非長者。因此,如果政府一方面讓醫療券計畫可以囊括更多樂齡科技產品,一方面資助企業開發長者用戶群產品,才能真正將樂齡科技產品的帶入長者社群。
同時,政府一些未能及時更新的法例規則也阻礙了樂齡科技產品的推廣。比如自動配藥機本可釋放安老院舍的人手壓力,提高效率,但卻因為近十年未更新的藥物處理手冊與規例而不得使用。又比如盲人護理安老院過時的家居及設備參考表,不包括可穿戴性監測裝置和GPS衛星定位追蹤系統等。即便是電動輪椅也因還未出台速度限制和強制性保險的相關條例,以致發生事故往往難以追責而讓人止步。因此政府多部門需合作檢視現有的條文規定,營造更利於樂齡科技產品推廣的政策環境。
樂齡科技研發不足
然而,政府目前集中與推廣已有產品,缺研發支援的策略亦有問題。直接採用海外已有技術難以打造最適合本港長者的產品,容易受限於人。比如日本的輔助式浸浴產品在香港未必有需求,美國的GPS定位鞋需要語言和地圖的本土化,但因為香港長者市場較其他地區小,美國企業出於利益考慮未必願意承做。因此支持本港的樂齡科技研發,長遠看來是締造本港盛齡社會多姿多彩的重要一環。
政府在樂齡科技研發上,予以企業研發的支援不足。首先,研發樂齡科技的公司,在產品研發和改進階段難以獲得融資,容易面臨資金缺口的危機。日本政府為了杜絕此類危機,設置了公營的醫療研究所開發機構,加快醫療研發提高生活素質和壽命。美國小型企業創新研究計畫(SBIR)就以競爭獎勵為基礎,協助公司在研發、改進階段度過難關。其次,政府在科研公司的資訊支援上也不足。樂齡科技研發屬於新領域、新市場,單靠企業本身難以找到製造商和資訊支援。然而創新及科技局的是有計畫最多只為期24個月,顯然是不足夠也不具有針對性。這些問題不僅僅會影響樂齡科技的發展,更會影響香港整體的創科、研發環境,政府必須予以重視。
人口老齡化是香港無法避免的挑戰。在長者人口大幅增加的將來,社會應考慮的不僅僅是老齡人口的基本生理需求,更要考慮到如何締造更具人文關懷的盛齡社會。樂齡科技的發展不僅能讓解決人手、資金、和空間有限的安老窘境,更能幫助長者生活得更有質量,更有尊嚴,是政府必須投入更多的一環。雖然羅致光曾言,60歲也是中年,但現實中許多年過60的香港人已經不便工作,更面對健康問題,政府的安老政策亟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