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女性乘車以防性侵 滴滴順風車頭足倒置
即將在內地重投運營的滴滴順風車為保障女性乘客的安全,規定女性乘客不得於晚上8時後享用服務。這一規定引來社會的巨大反響,令滴滴順風車急忙修改規定,將整體運營時間提早於晚上8時結束。這場風波背後,反映社會在處理問題上容易本末倒置,不僅對女性不公,更暗含對男性的偏見。
滴滴順風車是滴滴平台推出的平價交通,廣受學生和青年群體的喜愛,上線100天就吸引了840萬乘客,550萬車主參與。然而,「滴滴順風車」在2018年三個多月內連爆兩宗女乘客遭司機姦殺案,激起全國怒火,並因出行安全問題而下線整頓一年。因此,當滴滴出行近日在App內宣布,順風車服務將於11月底前在七個主要城市重新上綫試運營,保障乘客措施——尤其是女性乘客的安全——成為了關注重點。
女性晚上不能乘車
重新上線的滴滴順風車將提供更嚴格的司機及乘客審核與信用及評價體系,比如以影片形式驗證司機身分,在用戶註冊、發單、接單、上車等多個環節加密人臉識別,提供報警平台、行程分享、緊急聯繫人、路線偏移提醒、行程錄音等功能,以保障出行安全。
加強安全保障措施令人欣慰,然而其為了保障女性乘客安全,專門設置的晚上8點至11點只服務男性用戶,做法引來爭議。內地不少網民試圖用市場邏輯合理化這種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的方式,例如認為「作為一個私企,它天然選擇成本最低的解決方式」、「市場經濟中,一分錢一分貨」。但市場經濟遵循價格規律是有一定的前提和底線的,不能成為犧牲女性乘車權利的藉口。
「我這都是為你好」?
更何況,保障女性出行安全並非別無他法。除了滴滴順風車已經投入的提高監管外,效仿部分地區地鐵施行的女性優先車廂也是一個可考慮方法。去年8月滴滴順風車下線整頓前,女車主佔5%,女乘客則超過半數。滴滴平台可研究能否夠給予額外優惠或補助,吸引更多女性車主加入,並在深夜時段提供女性優先或專屬服務。粗疏地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解決可能發生問題的群體,權當解決了問題本身,不僅非長遠之際,更缺乏人文關懷。
限制女性出行,以降低女性受害機會,毫無疑問是本末倒置、因噎廢食。同類思維中最惡名昭彰的做法,莫過於要求女性不要穿短裙,以減少性侵犯的罪案發生。這種做法亦犧牲個人自由權益。1930至40年代的新生活運動時期,國民政府正是藉著為女性健康著想的旗號,禁止女性女性燙髮、穿耳洞等行為。這些啼笑皆非的規定,今天新瓶舊酒再次出現,反映社會的進步實在有限。
再者,這規定除了針對女性,背後亦暗含對男性的偏見和不公,假定了罪案的施害者為男性。雖然性侵個案的受害人確實以女性為主,比如香港2017年首九個月的性暴力個案中,僅3%受害者為男性。但這一則可能男性因為性別偏見而不敢報案,二則也不可以忽視少數男性受害者,令他們缺乏援助。不管如何,限制女性晚上不可使用乘車服務的規定都荒謬無理,說明內地社會對男女平等和彼此的權益保障意識仍較淡薄。毫無疑問,我們的社會在經濟發展和物質上愈來愈進步,但這並不代表文明上同樣如是。
政府豈能作壁上觀
至於政府,面對像滴滴順風車這類新興的經濟模式及服務,它更不能迴避責任。中國交通運輸部在去年滴滴順風車出事後,指責企業鑽了法律空檔,以順風車名義進行非法運營;香港政府更一直對Uber不置可否,被視為拖慢這個城市的共享交通發展。兩者都只知批評,其實政府應該做的,乃平衡營商環境及社會需要。當大城市交通壓力日益增長,共享交通的確帶來不少便利。政府與其粗暴取締,不如思考如何加強規管,使市民能夠多一種交通選擇。
以內地的滴滴順風車為例,政府可研討如何考核或懲罰不良紀錄的司機,加強嚇性和監管力度。香港Uber司機雖有駕照年資要求,但未必考慮到冷藏牌的問題,經驗不足的司機可能也能出車載客。種種問題,不能單靠市場自律或社會調整,政府更須積極走多一步,透過政策、規例、監管等,為社會進步提供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