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與「硬漢」之爭 折射中國LGBT困境?
最近內地官方學術機構發表題為〈為了讓你喜歡娘炮,你知道美國中情局多努力嗎?〉的文章,指美國為了「減少日本的進攻性、革命性」,刻意以大眾娛樂「削弱日本整個社會的雄性氣質」,包括「男星女性化」。
內地官方媒體和 KOL嘗試禁絕娘炮,振興「雄風」,這不僅對非主流的男性群體造成壓迫,亦可能催生兩性關係裡的暴力。更重要的是,對男性氣質的刻板要求反映中國對LGBT議題愈收愈緊。
10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在網上發表〈為了讓你喜歡娘炮,你知道美國中情局多努力嗎?〉,貶損當下「中國的娛樂圈嚴重崇尚偏女性化的男藝人」的風氣,並將這歸因為美國削弱中日韓的文化手段,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男孩子多往陰柔方向發展,那麼會帶來整個民族精神不振。」
類似的觀點在近幾年愈來愈盛行,比如去年9月新華社的社評《「娘炮」之風當休矣》。同年,謝霆鋒接受採訪時也說,「其實說實話都已經有點厭倦現在非常流行的韓風,我覺得男生也該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以及網上對男生化妝、打耳環等行為的謾罵等,都讓人難以忽視這股正在興起的呼籲「硬漢」,抵制「娘炮」的觀點。
當然審美具有連續性,當部分男性突然開始塗脂抹粉,或確會有人一時難以接受。然而這樣橫加貶斥,要「硬漢」不要「娘炮」的呼聲也不禁讓人疑惑,男性應該是什麼樣子?男性只能是一個樣子的嗎?男性女性化就真的毒害社會了嗎?
反娘炮的錯誤觀念
實際上,男性有一個「應該成為」的模板,這件事本身就是荒謬的。雖謂性別(Sex)是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徵,然而「社會性別」(Gender)是在不同的文化、種族、地域以及個人的成長背景等多種因素影響下社會化的後天塑造的結果。正如法國女權主義者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男性氣質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社會和歷史框架中實踐形成的。
而根據一個人的生理性別賦予他既定的社會性別角色,無異於削足適履。男人就應該硬朗,女人就應該溫柔?當然不是。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不同,個體的性格和特徵來自他後天的塑造,而不是來自娘胎裏帶來的性別。我們不應該因為一個人是男人就判定他需要硬朗,是女人就篤定她應該溫柔。而是應先看到這個人本身是溫柔的還是硬朗的,繼而再看她是一個男人還是女人。用人的生理性別去定義和束縛人的性格氣質,是本末倒置,難道我們應該抹殺掉硬朗的女人和溫柔的男人嗎?
反娘炮的負面影響
過分吹捧傳統的硬漢形象,貶低男性身上任何有關傳統女性特質,亦不利男性和對性別平等。
對於男性來說,過度強調傳統硬漢形象中的堅強和陽剛,會讓他們承受更多的壓力;而對「女性氣質」的拒絕和壓制,則又封鎖了他們表達感情、顯露軟弱的退路,最終讓他們在更高的壓力,更無處宣洩的情緒下,成為性別刻板印象的犧牲品。大部份國際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女性較多患有情緒病,但男性的自殺率卻為女性的四至五倍。香港精神科醫生李永堅推斷這和傳統社會的男女觀念有關,當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時,硬漢氣質的「三不態度」(不傾訴、不求助、不求診)更容易引致情緒病惡化,走向自殺的悲劇。其次,當男性明確知道社會主流性別刻板印象的期望,以及未能達到所會面臨的壓迫,那麼在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傳統男性氣質受到挑戰,例如出現一些女性氣質時,便容易產生「男性氣質焦慮」(masculine anxiety),不自覺地以更極端的方式保持其理想的男性氣質,包括暴力。
在性別平等方面,若說一個男性表現的女性化,是男性對自我的貶低,這無疑會令傳統男性詆毀及嘲笑女性氣質,甚至強化傳統的兩性關係,包括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等。更具體的例子是,社會通過強調男性氣質的富有冒險精神、勇敢、獨立性和攻擊性,而賦予男性較高的地位和權力,認為政治、公共事務、新聞、高科技、軍事、體育等領域,與男性氣質更有相連性。男性通過在這些領域掌握優勢,確保在經濟、地位等多方面凌駕於女性。
從反同到反娘炮: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僅僅因為男性的個別「女性化特徵」就說他「娘炮」,甚至上升到引起民族精神不振的高度,這是非常明顯的滑坡謬誤,令人啼笑皆非。社科院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學術研究中心,其下屬機構發表這樣一篇文章,貶低男性另類氣質,並將其歸因為美國的陰謀,這的確令人擔憂這會煽動民族主義:一方面,文章反映對美國抗拒甚至敵視之情緒;另一方面,它會鼓吹「戰狼」形象,為類似男兒要精忠效國的觀念做鋪墊。
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社科院、新華社等國家級學術機構和媒體頻頻發聲呼籲「硬漢」,與中國內地高層對LGBT議題日趨保守、加緊限制的大背景不無關係。
1997,中國政府不再將同性戀定為犯罪,2001年,中華精神科學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劃除。自此起,中國政府對一直對LGBT群體保持著「不支持、不反對、不提倡」的態度,讓LGBT群體得以有了一定為自己發聲的空間。比如創建於1999年屬於同志群體「一路同行」論壇,在此後18年間共累積了73萬篇帖子和2110萬條回覆,見證中國同志群體逐漸走上地面。
然而最近五年,當局對於這個群體限制日多。2017年6月,獲官方認可的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制訂《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將「同性戀」和亂倫、性變態等一起歸入非正常性關係。同年,相關的網絡平台和內容陸續遭到刪除或封禁,包括上文提到的「一路同行」,他們所有的帖子和回覆一夜之間在網絡上消聲匿跡,仿佛從未出現過。民間公益組織「同性戀親友會」的執行主任以及成立近10年的「北京同志中心」的工作人員均表示,他們的活動視頻、資料無法過審,與第三方的合作也紛紛被拒。
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看到各種中國官方媒體和 KOL企圖禁絕娘炮及振興「雄風」,或許只是LGBT議題愈收愈緊下的一個點。為何中國在這方面愈收愈緊,除了傳統思想的難以改變,也有人推測在現行鼓勵生育的背景下,同性戀的流行會成為阻礙。箇中是否有因果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但社會應該提供寬廣的舞台,讓每個人都可以不被干涉、不受歧視地做自己,貶低或仇視少數群體的風氣不可蔓延。官方機構及政府制訂政策時,更須保障少數群體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