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不是搞革命或踩紅線之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11月區議會選舉很大可能在反修例運動尚未平息的情況下舉行,毫無疑問將令此地區議會之換屆選舉添上一層政治鬥爭的色彩。較之2003年七月政治動蕩後四個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情況必然更甚。
然而,我們若因此以為區議會乃搞「政治革命」之地,或以激進主張來綁架之,那便是誤會了區議會和區議員的角色,無助推動改革及建立更美好的香港社會。

過去一星期,出戰海怡西區的黃之鋒搶佔了社會注意力。最終他於周二(10月29日)被DQ,未能參選今屆區議會選舉。選舉主任的決定一如所料地引來爭議,但須指出的是,根據高等法院在陳浩天案及周庭案的裁決,選舉主任有實質權力審核參選人資格,而黃之鋒亦獲多次申述其立場之機會。惟選舉主任仍然認為他與「香港眾志」的自決立場未能切割,沒有斬釘截鐵地否定「港獨」主張,因此不符合參選資格。

黃之鋒若然對此不服,可依機制提出選舉呈請。若然選舉主任信納黃之鋒反對「港獨」、符合資格,他便應該獲准參與政治選舉。至於外界,若然對於黃之鋒是否接受「港獨」這問題還有討論,不就是反映出「港獨」這種激進主張近年看似沉寂,但原來仍然隱性地存在?特別是這場反修例運動激化了不少市民對北京政府的抗拒情緒,示威者焚燒國旗、塗污國徽等舉動,也容易令人誤以為香港當前需要的是暴力革命。對此,我們應堅定地說:「不!」

反修例示威持續多時,至10月下旬,周末多處街頭仍發生衝突。(余俊亮攝)

香港需要的是改革

誠然,「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口號在示威甚至社區此起彼落。若然如許多示威文宣所言,這裏的「革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武裝革命及推翻政權,而是徹底改變香港的制度問題,重建美好的社會,那麼我們可以說,香港的確需要這樣的一場「革命」。但我們不能夠因為以「革命」借代了「改變」,而忘記了社會當前所需要的始終為「改革」。

這場反修例運動讓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甚至監警機制等各方面的問題暴露出來,在推動社會改變這方面來說,未嘗不是好事。但因為問題錯綜複雜,情緒式反應和線性思維均未能幫助我們正視問題之根源;加上這場運動「無大台」,參與者和同情者的聲音百花齊放,缺點便是容易迷失方向,令社會看不見應該朝哪個方向解決問題。

從政者須重建社會

歷時超過四個月的反修例示威,正如富商李嘉誠所形容,給政府的聲音「震耳欲聾」。他們要的是經濟公平、程序正義、政治上的民主和自由。這不只泛民或親「黃絲」陣營可見,連建制派議員田北辰、石禮謙等亦先後指出,市民需要更公平、正義的制度。對此,所有從政者——尤其是正在投身區議會選舉的候選人——須以此為念,理性而務實地提出社會改革的藍圖,讓香港人重新看見盼望。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示威中有部分激進聲音,欲訴諸暴力革命甚至乎想牽動「港獨」情緒。但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二公布的調查,不贊成香港獨立的受訪者高達83%,研究所主席鍾庭耀表示見不到抗爭者有「港獨」傾向。任何人想藉當前熾熱的政治氣氛騎劫區議會選舉,將「港獨」等激進主張牽進區議會之內,或藉此平台挑戰「政治紅線」,最終不但得不償失,亦弄錯了區議員的角色,浪費改善社區治理的機會。這些人並非真正服務市民,而只是服務其個人政治利益。

「01觀點」已多次指出,政府和社會都有責任令區議會順利舉行,讓政治重新由街頭走回民主制度之內,以文明方式凝聚社會共識,尋找改革出路。隨目前各區候選名單塵埃落定,候選人及選民均應回歸理性,以政綱及改革理念來分高下,尋找出最能促進社會福祉的新一任區議員,甚至是未來的政治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