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理浩徑40周年 多行山能夠令香港轉型?
全港最早啟用、全長共100公里的麥理浩徑上周六(26日)踏入40歲。漁農自然護理署當日舉行「麥理浩徑40周年同樂日」,讓市民進行樹間飛索、康樂攀樹及挑戰針山等,而同期舉辦的「麥徑通走2019」活動亦向9月至11月期間完成5段以上麥徑的市民送出紀念品,讓香港市民與麥理浩徑共慶生辰。
旅遊不只是購物
麥理浩徑除了受港人歡迎,也世界聞名。2016年國家地理頻道邀請20位行山界權威嚴選全球最佳行山徑,麥理浩徑成功榜上留名,能夠與澳洲搖聖徒步道、珠穆朗瑪峰基地營等名勝級路線「同場較勁」。
麥理浩徑亦不時成為活動舉辦熱點,例如「樂施毅行者」、「逆走100」、「Golden 100」等,活動形式不論是慈善籌款抑或是比賽競技,都能吸引不少人士參與。伴隨近年網絡吹起「山系風」,山頂遠景成為IG打卡必備構圖,行山也變成不少市民的消閒活動。
隨麥理浩徑走入世界舞台、本地行山活動普及,香港山徑其實蘊藏深度旅遊發展潛力。麥理浩徑設計開初便為山友預留地方,讓山友紥營駐足,麥徑第五、六段亦橫跨「醉酒灣防線」,旅客在行山以外,也能走訪眾多戰時遺跡。若政府能夠加以推廣本港的山系深度遊,例如「郊野樂行」提供更豐富資訊及吸引更多市民下載使用,將能給予本港、外地旅客傳統購物遊以外的旅遊體驗,增加香港吸引力。截止今年4月底,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出的「郊野樂行」下載次數為39萬,雖然已經比許多政府應用程式出色,但與圖書館、政府職位空缺等較受歡迎的程式相比,仍有進步空間。
環保VS發展?
發展同時,政府應該注意發展旅遊對鄰近地區的可能影響。深度旅遊與保護環境並非「魚與熊掌」,重點在於平衡。政府作為規劃者應做好協調角色,例如限制山徑團體旅客人數、外來車輛數目,在推廣不同山徑時,也應平衡香港各山徑負擔,維持深度旅遊質素。與此同時,政府亦須做好教育角色,對於環保、安全注意事項、天氣資訊等,多教導市民及遊客。
內地旅客減少,本港旅遊業面臨轉型,政府應引領旅遊業界開拓其他市場。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附篇》,似乎也注意到深度旅遊的發展潛力,點名提升灣仔黃泥涌峽徑設施,計劃加強其古蹟及綠色旅遊景點的吸引力。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還會研究將北潭涌發展成綠色旅遊樞紐。
政府在推廣本港山徑時,正可以參考麥理浩徑形式,鼓勵舉辦不同跑山、行山活動,向公眾以至世界介紹不同難度山徑。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郊野公園總面積達44,300公頃,佔本港土地面積約四成,每年吸引一千多萬人次到訪。本港自然環境優美,不乏發展深度旅遊的潛力,麥理浩徑的四十歳生日剛剛過去,香港政府也正是時候思考,該怎樣向世界展現香港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