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子杰遇襲見社會誤解 少數族裔污名何時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民陣召集人岑子杰周三(16日)於旺角街頭遇襲,不但頭部出現多處傷口需要縫針,更是他於個半月來第二次受襲,再次引起社會震怒。不過是次襲擊事件的其一焦點,卻落於少數族裔的身上,事關部分疑兇疑似是南亞裔人士,網上討論更一度將矛頭指向他們,並曾號召對有關群體「私了」。然而有網民如此反應,無疑折射出公眾對社會上的少數群體仍存在不少誤解及負面標籤。如果無知、誤解甚至排他情緒繼續瀰漫社會,少數族裔要融入本地生活只會愈見困難。

「南亞」應為眾矢之的嗎?

岑子杰受襲,「南亞」一度成為眾矢之的,有網民曾針對南亞裔人,提出本周日(20日)遊行期間破壞清真寺、重慶大廈等少數族裔集聚的地點,藉此迫令相關群體「交人」。雖然其後網民已否決有關提議,但卻足見社會不少人仍對少數族裔充滿誤解,這容易衍生對立、敵視等不必要的行為,對香港作為世界文化薈萃的國際都會來說,實說不過去。

根據網上圖片,岑子杰倒卧在一輛私家車旁,頭部及手部大量流血。

必須指出,南亞裔人士只為統稱,當中指涉的包括印度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及其他如孟加拉人及斯里蘭卡人等的南亞裔人士,他們有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將南亞裔人士與穆斯林劃上等號本屬無知,更遑論是將矛頭放諸於回教群體,企圖以武力迫令他們交人,更是無根據地聯繫回教徒與受襲事件,實無任何理性可言。

另外,破壞重慶大廈之說同屬無稽。重慶大廈不僅作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也有不少旅店在此經營,匯聚了不同的本地少數群體,當中除了包括不同的南亞裔人士外,亦有為數不少的非洲裔人士,甚至來自歐美和內地的人士。然而在目前劍拔弩張的政治氣氛下,這種對少數族裔的誤解,差點就釀成大錯,不但使無辜人士無奈受災,更破壞港人與少數族群間的脆弱關係。

以偏概全 不助認清事實

歸根究柢,社會對少數族群缺乏認識、理解並非新事,甚至在有媒體肆意渲染下,少數群族易於被扣上種種的污名,被部分人視作為社會問題的根源。不難發現,社會過去存在一種南亞犯罪論,認為南亞裔人士較常與罪案扯上關係,故視之為破壞社會安寧的源頭。

有關論者常引用本地犯罪數字,舉例說在2016年中因涉嫌干犯刑事罪行在香港被捕的人當中,有4,703人為非華裔人士,佔全年被捕的14.1%,然而同年非華裔人士佔全港人口只有約6%,論證出南亞裔人士較一般人更有犯罪傾向。但細看政府非華裔人士的分類,包括菲律賓人、印尼人、泰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南亞裔人及其他亞洲人,當中南亞裔人士只佔整體的18%左右,更遠較菲律賓人(40%)及印尼人(33%)為低。加上警方無按被捕人士的國籍或種族作分類統計,只得籠統的「非華裔人士」數字,故南亞裔人士更有犯罪傾向的說法,根本沒有根據,說穿了亦只是社會因誤解而強加於人的負面標籤。

社會有論調總把南亞裔往往與犯罪劃上等號。

更甚者,早年有關難民的爭論同樣印證社會對少數群體的偏見。有種論調認為,有不少犯罪人士為滯港「難民」。所謂的「難民」實指是在港提出酷刑或免遣返聲請的人士,並非已獲審批資格的難民,而在上述犯罪數字中,政府稱當中有1,506名非華裔人士獲保釋,而且當中大部分為免遣返聲請人,導致「難民」為罪案源頭的說法更似是擲地有聲。不過,政府未有列明所謂「大部分」的具體數字為何,而且未有交代其他被捕的非華裔人士同為免遣返聲請人的數字,始終難以得出「難民」具犯案傾向的結論。

誠然,非華裔人士及免遣返聲請人的犯罪數字或許較一般人為高,但不能忽略就是他們在港生活所面對的困難。免遣返聲請人的申請須由香港入境事務處審理,雖然近年審批效率有所提升,但此前其過程動輒數年,期間不但不能工作,而且只有每月約為3,000元的食物、住宿和交通等非現金津貼,實難以在香港此百物騰貴的社會生存,不難看出此惡劣的工作環境更有理由為他們走上歧途的主因,不少有心之徒更可利誘苦無依靠的南亞人代勞犯事,即使事敗也可有他們代罪,從而逍遙法外。

社會尚有理性聲音

不應「一竹篙打一船人」的道理或許淺易,但社會習慣對少數群體不予體諒、了解,自然將後者部分的「醜惡」無限放大,深化對立與敵視,故過往才有政黨倡議復建難民營,社會對熱枕幫助少數群體議員戲謔為「難民之父」等諷刺之事。至於是次岑子杰受襲一事,警方須盡快輯拿涉案的疑犯甚至幕後主使者,以維持社會治安,但如社會簡單將少數群體視為元兇,未免捉錯用神。

岑子杰事後呼籲不要「私了」(資料圖片)

幸而,社會仍不乏理性聲音,不少保持理智的網民始終能認清「私了」將殃及無辜,甚至明瞭種族身分並非事件重點,有關提議似乎就此告吹。即便受害者岑子杰本人在受襲後,亦呼籲示威者切勿「私了」,反希望市民能將情緒轉化為和平理性的遊行,有助阻止種族仇恨繼續發酵。以上種種跡象顯示,社會上始終不少人能分清事非黑白,甚至可換位思考,明白少數群體的處境、無奈,這種同理心正是促進社會共融的關鍵。此後社會各界應續以互相理解,漸以消洱不同族群間無謂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