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9】學習支援津貼待改善 施政矛盾應避免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立法會大會明日(16日)復會,特首林鄭月娥將會宣讀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回顧當年今日,林鄭月娥公布2018年施政報告,表示關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公布了多項與特殊教育需要相關的資助、措施。事隔一年,新「學習支援津貼」對部分學校而言卻得不償失。

「學習支援津貼」與過去的「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與「融合教育計劃」重整,新「學習支援津貼」(LSG)原意為按學生需要,向學校提供常額教師及金錢津貼。「LSG」是「按人頭」增加津貼額,達到一定額度可獲額外教席,大部分學校在新「LSG」下津貼額或有所增加,但獲得常額教席的難度則變相提高。

以往透過「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IRTP)聘請教師的學校,在新學年或需要利用校內教席,甚或透過新增的「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職位(SENCo)聘請原來教師。「IRTP」下,學校每8至15名合資格學生可加開一個獨立班級,學校按班數獲得1至3名額外教師及班級津貼,然而由2003/04學年起,教育局便規定所有新成立學校必須採用「學習支援津貼」(LSG),並要求所有「IRTP」學校盡快改用另一津貼計劃。

新政推行與舊政矛盾,最終受苦的始終是一眾學生。(勞敏儀攝)

上年施政報告後推行的新「LSG」,的確令大部分學校資源增加,但「IRTP」既有成效,便應繼續沿用。教協去年曾作調查,發現93%採用「IRTP」的學校校長認為IRTP更能幫助學生。但上年施政報告出台之後,新「LSG」逐步推行至全港公營普通學校,原本沿用「IRTP」的學校一旦未能達到新計劃的資助指標,便有可能面對教席縮減、津貼減少問題。

新政推行與舊政矛盾,最終受苦的始終是一眾學生。教育局推出政策,應先了解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就前線校長、教師需要作出調整,慎思政策對不同學校可能做成的影響。官僚若只懂閉門造車,訂定政策時漠視學校實際情況,反而要學校另覓辦法遷就政策,絕對稱不上有為。

惠民政策不惠民,絕非市民樂見。教育局欲向各校增加資源,理應體諒不同學校情況,以保持學校原有教席為基礎。避免學校到頭來只能玩「數字遊戲」,用政府新開職位聘請舊有教師,讓增撥資源的政策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