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地群體對外溝通失效?
近來多次有外國媒體就香港示威問題而訪問內地人,發現他們雖然立場強烈,但卻未能有效地解釋其看法。一名內地網紅日前在日本神社摘下寫了香港訴求的許願牌,也惹來一片口誅筆伐。內地人當然有權利發表意見,他們的聲音也應該獲得尊重,但為什麼溝通好像總是失效?
9月,內地網紅「樊燁燁燁」在逛日本神社時,發現幾張寫着香港訴求的「繪馬」(神社許願牌)後,因意見不同將這些「繪馬」摘下並掩埋於角落。微博對此一片支持,認為是愛國義舉,Twitter、Facebook對此卻一片口誅筆伐。一名日本人更特意前往神社找到被掩埋的繪馬,重新整理掛上,並對「樊燁燁燁」的行為感到失望不解。一塊繪馬繪出了內地與境外世界的衝突和隔閡,他們的愛國行為好像在國外得不到認同。
隨香港示威風波愈演愈烈,這種不同聲音而起的衝突近來愈發常見。除了早前提及的城大事件及澳洲連儂牆,近來台灣多間大學支持香港的連儂牆,接連遭到內地留學生或遊客破壞,部份香港留學生受傷。9月中旬,台灣義守大學一名香港大一新生在宿舍門口以便條紙砌成「HK」字樣,寫上「我願榮光歸香港」等字句,引起內地學生不滿,出言侮辱並屢次撕毀連儂牆,事主阻止時遭對方「叉頸」;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有香港學生在校內製作連儂牆時,被內地學生撕毀貼紙,爆發衝突。結果在10月2日,台灣內政部移民署長邱豐光表示,凡是違規、違法的內地留學生、民眾,將不能再進入台灣。
隨着內地經濟發展,愈來愈多內地人赴香港、台灣、歐美等地留學、旅遊。根據中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去年度內地在外留學人員總數達66.21萬,同時根據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去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達1.497億人次。當內地群體與外面的世界有了愈來愈多接觸時,便容易帶來觀點與角度的碰撞,考驗雙方能否有效溝通。但不難發現,在環繞香港示威問題的衝突中,內地群體雖然懷着堅定的立場、激烈的情緒想要向世界表達他們的觀點,表達方式卻未見有效,也不獲認同。當雙方意見不同時,如果一方只是去阻止或破壞另一方的表達,那麼只會讓溝通失去作用,也令世界失去傾聽中國聲音的機會。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內地群體早已形成一個圈子,讓他們自我滿足式地愛國與表達,以至未必能有效地與世界交流;另一方面,也因為境外訴諸的「普世價值」,未必與內地人所相信的完全一致,以至出現落差。例如10月2日晚,一段影片在Facebook和Twitter走紅,一名外國自媒體人在澳洲訪問一名中國留學生,受訪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立場,堅持政府因為宗教自由羈押人民沒有問題,更稱政府可以褫奪言論、集會自由,即便人民對政府決策有所不滿也不能抗議,因為當有一個人抗議的時候,其他人就會跟着抗議。
那名猶太裔自媒體人本身非什麼善類,以極右立場為人熟知,不僅公開炫耀自己的反穆斯林立場,亦不時製作刺激族群對立的視頻。當然,受訪的留學生未必知道其背景,外界也無法以此為留學生開脫。大家更關心的是,為何那名留學生會如此答話?這可能因為那名留學生習慣了在其圈子自說自話,不理會如何有效表達信息,結果也許就在不知就里下成為加深世界對中國偏見的棋子;另一方面,這也因為諸如「人權」、「自由」等理念,雖然大體上被視為普世價值,但如何理解這些概念,以及如何將各種價值排序和平衡,在不同文化群體也可能有不同,若先入為主地忽略了此等差異,便可能流於各說各話。人權學者葉禮庭(Michael Ignatieff)便曾走訪緬甸、巴西等地方,發現寬容、原諒、韌性及信任這些「平凡美德」比起人權、自由等概念更易得到認同,取得共識。
「落後就要挨打」是內地普遍信仰的一句話,歷史書普遍以此總結由鴉片戰爭開始那段屈辱的歲月,並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為只要中國強大,就能贏得世界尊重。但現實是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一大支柱的2019年,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最新發表的《全球態度調查報告》(Global Attitudes Survey)顯示,32個國家民眾對中國的印象普遍惡化,情況為調查以來最差。日本人對中國持負面印象的佔比高達85%,瑞典則為70%。當前香港示威問題只是另一次事例,顯示中國聲音仍未被世界認同,甚至出現表達和交流的斷層。
正如「01觀點」曾經指出,「華人群體高呼『愛國無罪』,然而健康的愛國者應該思考,如何有效讓世界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