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挫旅遊業 重拾風光不如轉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風波重創香港旅遊業,旅客數目大減,從業員飯碗朝不保夕。即使風波平息,旅遊業亦難回到上半年般暢旺。然而,要重振香港旅遊業,並不能只求量變,而需質變。唯有當業界及政府重整策略,方能重建旅遊城市形象,為從業員謀出路。

近日的社會運動及警民衝突未有緩和,首當其衝影響旅遊業。(資料圖片)

香港曾經歷的多次旅遊業逆境,多數源於經濟衰退,例如亞洲金融風暴和全球金融海嘯,或者沙士、豬流感等疫情。因為政治衝突而旅遊業受打擊,香港甚少面對,業界未必有經驗應對。當衝突波及鬧市、港鐵和機場時,也非一句「香港仍然是安全城市」便可留住旅客。

八月本為旺季,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察覺到,上月訪港旅客人次較去年同期銳減近四成,推算約為354萬人次,接近九年同期低位。而且事件對旅遊業的打擊可謂全方位,由中高端酒店的員工被迫放無薪假,港九賓館割價爭客,到上水藥房冷清,可見來自內地和海外、過夜和不過夜市場也遭殃。

只看訪港數字 漠視社區影響

業界希望政府推出短期紓困措施,乃無可厚非,但如果社會只期望回到修例前所謂的「風光」,視野便過於局限。之前所謂的「風光」實際上是量與質未能並進。沙士疫情後,中央政府挽救香港旅遊業界,放寬海量的內地自由行及旅行團來港旅遊。內地旅客由2003年佔總數55%,到2018年的78%。5,104萬內地客人次中的大部分只為消費購物,近六成不過夜

  內地旅客人次 內地不過夜旅客人次
2003年 847萬 278萬
2018年 5,104萬 3,114萬

 

為應對近日旅遊業蕭條,政府建議免去旅行社及旅館牌照費,估計會減少收入約2400萬元。

遊客消費購物,能振興本港零售及服務業,養活大量本地勞動人口。然而,目前旅遊業帶來就業機會,但對本地經濟的貢獻卻有限。2017年入境旅遊業的職位總數雖然相約,為22.45萬及佔總數5.9%,但附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僅為3.6%;與之相比,四大行業之一的專業服務職位總數相近,但附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則達4.7%。所以,雖然穩定旅遊業有助穩定勞動市場,但不能只着眼於客量上升及就業機會,而忽略其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及對社會的影響。

事實上,近年的旅遊業衍生兩個問題。第一是社會矛盾,當中尤以社區紛爭為明顯。商場、鬧市街道、鐵路車廂擠滿內地旅客,阻礙市民生活。業主以加租迫走民生店鋪,換入名牌店、藥房、化妝品店,居民不滿社區空間遭侵佔。鄰近邊境的上水、元朗、屯門情況更為嚴重,亂象自2010年起愈來愈明顯,政府卻遲遲不着手解決,令中港矛盾發酵。

中央政府和香港於2015年收緊「一簽多行」至「一周一行」,亂象稍有收斂,但香港政府未有順勢重新規劃旅遊配套。以土瓜灣為例,該區專門接待內地團旅客購物,幾個月前居民投訴旅遊巴泊滿街道,阻塞道路,政府部門與區議會和業界曾就此事商討分流上落客,但未有共識。

自由行大減,上水的貨房生意大跌。(黃偉民攝)

陋習多而改革少 業界不堪一擊

第二個問題是旅遊業界沉醉於源源不絕的生意,卻無視害群之馬。無牌旅館、影子旅館遍布港九旅遊區。旅館無牌,既令旅客與員工缺乏保障,非法改裝亦帶來消防隱患,危及自身及附近本地住客。內地和香港政府多次打擊零團費、強迫購物陋習,惟禁之不絕。

問題未見改善,一個原因在於內地旅客量多,違規旅行社和零售店自恃不愁沒客。然而,詐騙、妄顧旅客性命的事件一宗都嫌多。再者,零團費旅行團背後反映的是導遊被壓榨,由於沒有底薪,靠旅客購物才有收入。業界此種扭曲生態不可再長。

也許政府和業界安於「榮景」假象,有一段時間沒有考慮革新吸引旅客的方法。內地旅客訪港量曾於2015及2016年放緩,旅遊發展局一度調撥資源向台灣、東南亞等地區宣傳,並爭取較高消費力的長途市場旅客。但當其後內地訪港旅客回升,開拓新客源又不再是迫切工作。近年東南亞貨幣貶值,機票、本地酒店房價和物價上升,減少當地人來港誘因及消費額。此際碰上政治衝突,業界及政府才意識到旅遊業轉型,只怕已經太遲,任何措施都難以立竿見影。

轉型艱鉅 須破釜沉舟

針對近因,要在政治動盪後振興旅遊業,其實選擇並不多。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在2015年的報告,印尼、泰國、埃及及烏克蘭在後衝突年代推動旅遊業的方法,分別是鼓勵本地旅遊、尋找新客源、尋找未受政局影響的旅遊點等,方法有限。

報告認為其中一個因素異常重要:危機處理。出現政治衝突時,業界或政府可提供安全收容地方、加強旅遊區保安、幫助遊客回國等。如能即時減低恐懼和危機管理,也可給旅客良好印象,不會影響日後再到訪的意欲。就此,業界從業員宜加緊關顧現時留港旅客的物質和情緒需要,旅發局亦應透過網上問卷等方法,嘗試聯絡在衝突期間在港旅客的意見,鼓勵他們再次光臨。

在遠因及根本轉型方面,單是減免旅遊業界的成本,作用有限。要吸引長途及過夜旅遊,政府可與機管局和航空公司商量能否短暫下調機場泊位費和着陸費,助機票降價。

誠然,香港幅員小,難以像埃及般催谷開羅以外的城市觀光,以吸引外地遊客。但香港仍然可以主動探索新型行程,例如文化和自然風光體驗。旅發局目前的「舊城中環」等導賞團,亦趁節日或比賽盛事組織旅客活動,方向可取。這不是說一刀切要香港摒棄當購物之都,而是追求提倡多元旅遊,擺脫純購物城市的刻板印象。參加這類項目的旅客,相信有一定消費能力,導遊無須如帶內地團般「搶爛市」爭生意。

以購物為主、量多取勝的旅遊業已難回舊路,轉型刻不容緩。過程中,零售業員工或會因為商戶減少生意而被裁走,要轉職甚至轉行。當中,教育和技術程度較低的一群較難轉型,政府須特別幫助。例如安老護理行業人手長期短缺,政府可透過改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吸引市民入行,既可吸收勞動人口,亦可減輕人口老化的照顧壓力。對於堅持留在旅遊業的人口,政府亦要幫助他們增值技能,例如語言和接待旅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