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炒」傷人害己 切勿作繭自縛
香港國際機場周一(8月12)及周二(8月13日)接連因為集會而癱瘓。周一示威者擠滿出、入境大堂,機管局隨後宣布取消航班,及後傳出警方將會清場,示威者和平散去。到了周二,示威者卻主動堵塞各出入境通道,阻礙旅客登機,不但再令航班取消,更與旅客發生口角和衝突,入夜後更有激進示威者綑綁、毆打兩名被他們視為可疑人士的內地人、阻止救護員救助他們,又在與警方衝突時逼使一名警員一度拔槍自衛,場面非常混亂。
種種超越多數香港人所可接受抗爭底線的行為引起反彈,示威者交流的社交網絡平台亦出現檢討,甚至道歉之聲。面對如此景況,社會不禁疑問,這些示威者到底在做什麼?
示威者有所謂五大訴求,但訴求能否成功爭取,難道與訪港旅客有關係嗎?堵塞出入境通道,導致飛機停飛、旅客行程被迫變動,直接受到打擊的只是外地來港旅客,道理何在?若果示威者試圖阻礙機場運作以向政府施壓,旅客不但無辜遭殃,政府亦未見受影響。
阻止旅客離境 無助社會改革
其實,早前的堵塞地鐵行動,已經因阻礙上班族謀生而受抨擊,「01觀點」當時曾抨擊這種打着「不合作運動」旗號的擾民行為損人不利己,只會加劇社會內耗。堵塞機場變本加厲,對旅客造成更深切的不便。對旅客而言,機票大都一早預購、酒店一早訂好,時間難以遷就示威行動,而他們要離開香港也只有機場一途,別無他法替代。飛機停飛令旅客大失預算,要再作安排。示威者的行動招致旅客指罵,實在必然。
堵塞出入境通道此等做法,反映出示威者失去方寸,為亂而亂,無助社會推動改革,而且在過程中有人作出過激行為引起與其他市民或旅客的衝突,不僅進一步使事件失焦,更令和平示威者的「初心」被綁架。示威者應該認清事實。
反思「攬炒」心態成因
除了旅客之外,示威活動亦影響商界。香港國際機場平均每日1,100架客貨機抵港,機場運作佔香港生產總值百分之五。網上航空網站AirlineRatings的總編輯托馬斯(Geoffrey Thomas)直指事件「令香港損失上千萬元」,而對商界打擊亦不限於機場停轉的單日損失,而是事件對日後香港商譽的影響。
然而,示威者的五大訴求「撤回條例、收回612暴動定性、釋放被捕人士、獨立調查委員會、落實雙普選」,無一是商界所能決定或落實。乃至8月12日對員警過度使用武力的控訴,也非商界的控制範圍之內。有估計指今次事件機管局單日損失2,285萬元收益,停飛單日空運貨值損失101.6億元。兩項數字雖不能直接比較,貨物延遲抵港並不造成全盤損失,但是兩個數字的巨大差異,正側面說明機場停飛首當其衝者是商業活動,而非政府。
特首林鄭月娥周二質問示威者是否想把香港推向粉身碎骨深淵。若示威者將令商業造成巨額損失視為勝利,確實可謂「攬炒」心態使然。然而,這種玉石俱焚的態度,其實對任何人或任何目標都無益,社會必須警惕。
歸根究柢,「攬炒」心態是示威者對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控訴以至發泄,可謂由本港深層次結構矛盾而生。就此,政府應反思施政失效、社會資源再分配的無能。試問,如果抱持「攬炒」的激進示威者是因為「no stake in the society」,他們無法成為「持份者」,不正是政府一手造成的嗎? 林鄭必須認清根本問題,果斷落重藥推動社會改革,阻止社會上愈演愈烈的「攬炒」風氣。
警惕仇視心態 重返「和理非」
周二機場集會失控,反映的是仇恨情緒籠罩,甚至使一些激進示威者失去理性。機場集會起初名為「和你飛集會」,主張以和平、理性、非暴力態度,對外國旅客宣傳五大訴求,解釋示威行動。然而,8月11日一名少女在尖沙咀疑被警方發射的布袋彈擊中導致眼球爆裂的消息發酵,示威者將口號升級到要員警「還眼」,對警方的仇恨情緒提升到「復仇」層面,最終出現內地記者、疑似公安被毆,場面陷入失控。
凡此種種,可見復仇情緒主導的示威活動非常容易造成危險。「01觀點」反復強調,香港社會承受不起更多的仇恨與撕裂。我們非常不願意看到年輕人因爭取訴求而被捕或受傷,可是周二晚的事件無法不讓人擔憂。社會依靠警察執法維持秩序,示威者與警察互相敵視只會使仇恨滋長,離改革愈來愈遠。
機管局已向法庭申請了臨時禁制令,禁止任何人在機場內非法阻礙或幹擾機場運作。示威者即使堅持在機場表達訴求,亦只能在劃定示威區內集會。藉此機會,示威者應回到「和平、理性、非暴力」的道路上,避免衝突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