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的「危險駕駛」 或令英國三百年憲制陷危機?
「01觀點」周一(8月12日)談及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無協議脫歐主張,或會觸發憲制危機,不僅令脫歐派的首相跟留歐派主導的國會針鋒相對,逼使國會為阻止「斷崖式」脫歐,而發動不信任動議扳倒約翰遜內閣。英媒也分析一旦約翰遜拒絕就範,英女王被逼動用其禮節性權力,邀請反對派領袖組閣,會引發一場把王室扯進黨爭風眼的憲制危機。
上一次王室與國會爭權至劍拔弩張的地步,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而光榮革命不過是英國內戰的延續。差不多整個十六、七世紀,英國的統治階級都陷入於新教徒同天主教徒的鬥爭。自亨利八世1534年因離婚一事與羅馬教廷鬧翻,脫離歐陸的中央教廷,首度「脫歐」另立聖公會後,王室一直在天主教及新教之間搖擺。亨利八世死後,其狂熱的天主教徒長女瑪麗繼位,任內對新教徒極盡逼害之能事,被冠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瑪麗死後到其妹伊利沙伯掌政,國家再度歸皈新教。到了伊利沙伯的表弟詹姆斯繼位,亦是一名新教徒。
然而當詹姆斯之子查理斯即位後,情況再度急轉直下。查理斯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亦堅信君權神授,結果跟新教徒把持的國會針鋒相對。英王宣佈解散國會,結果爆發內戰,查理斯被國會處決,英國渡過了四年無君的共和時期。直至共和派領袖克倫威爾逝世,革命派再度爭權,部份人擁戴查理斯之子復辟,他承諾大赦革命份子、釋放政治犯、實行宗教自由、保護議會權利,歷時十八年的亂局才有所喘息。
查理斯二世經歷了革命餘悸,不理朝政只會縱情聲色,然而其弟詹姆斯二世則跟其父查理斯一樣,也是一個天主教徒,如此便再度觸發王室與國會的紛爭。1688年詹姆斯二世誕下一名男丁,並打算將其新教徒的長女瑪麗繼承權轉到其新生兒子上。為此國會邀請瑪麗的丈夫,荷蘭王子威廉三世登陸英國,兵不血刃推翻其岳父的王位,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後國會起草了兩項法案,確立國會權力大於王室的《權利法案》以及排除天主教徒繼位的《王位繼承法》,正式結束長達百多年的王權及民權之角力、新教與舊教之鬥爭。
時光飛逝到三百多年後,英媒再次分析在脫離羅馬教廷的「首度脫歐」後,脫離布魯塞爾的「第二度脫歐」可再一次觸發憲政危機的可能。早前保守黨黨魁選舉,強硬脫歐派的藍韜文(Dominic Rabb)曾指不應排除解散國會,令無協議脫歐得以實現,而約翰遜對此亦不置可否,結果被溫和派對手、當時的外相侯俊偉指摘不負責任,稱上次國會被解散引發了一場內戰。加上英媒最近有關英女王或被捲入黨爭,都令人憂慮此為三百年來英國最接近憲制危機的邊緣。
現時英國國會以至社會均對脫歐與留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讓。此種關乎身份認同的政治信仰,如同當年的天主教徒跟新教徒之爭,而脫歐派首相以及留歐派國會的僵局,棘手程度亦不下於當年王室與國會之爭。當然,留脫之間的分野不過是對國家未來想像的激烈碰撞,未去到當年異教徒遭歧視、逼害、處死的激烈程度,而現在的首相權力來源既來自國會,亦不可能無視國會的實然主權,即約翰遜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拒絕聽從國會的不信任決議。
因此亦有分析指約翰遜的如意算盤,從來不志在要無協議脫歐,而是要借無協議脫歐的議題逼使留歐派行動,然後重新大選,將選舉打成彰顯公投結果的人民與少部份死硬留歐派政治精英的對決。約翰遜自上任以來三個星期,民調中有蜜月期的明顯反彈,一度有拋離工黨之勢。工黨黨魁郝爾彬一直在留脫之間的立場曖昧,被黨內留歐派狂轟、留歐派相繼退黨。郝爾彬亦身陷被大造文章的反猶醜聞,形象大損。對外工黨的支持度被主打二次公投的自民黨攤分,凡此種種都令約翰遜躍躍欲試,放膽一博望重奪多數議席。
現時保守黨經歷議席流失後,在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的十票支持下,仍尚欠一席方能達至多數。一旦保守黨重新大選後重奪國會多數,自然可以不受民主統一黨縛手縛腳,全權跟布魯塞爾重新談一份可得到黨內軟脫歐派及歐盟同意的北愛邊境方案,對於完成脫歐大業來說將是一大突破。利用民粹浪潮來為自己攫取個人政治利益的伎倆,在約翰遜身上屢見不鮮。當初其投身脫歐事業,本來便非相信脫歐會為英國帶來好處,反而是見風使舵的投機之舉。
此次大賭局,會否一如其前兩任卡梅倫脫歐公投觸礁、文翠珊提前大選痛失國會多數一樣作繭自縛,還是一如其以往的「符碌」過關,未可知也。不過可以肯定,約翰遜此類強硬留歐派政客一再施展的邊緣政策,把國家一次又一次的推向憲制危機的邊緣,此種極端手段早晚會令屢經流血和戰爭而建成的體制逐步削弱。「狼來了」故事中的狼,或已在轉角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