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輪候】社署新機制霸凌長者 羅致光不應自作聰明!
醞釀超過五年,社會福利署計劃明年起調整配對長者長期護理照顧服務措施,新申請長者不可同時輪候資助長者住宿照顧及社區照顧服務。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連忙解話,坊間誤解政府原意,澄清新措施可改善配對機制,申請者將會獲得更合適的支援。
改善分流機制,能否等同改善長者照顧服務?現時社區照顧服務同樣問題多多,拉長者離開院舍照顧申請隊伍,無助改善長者處境。既然如此,社署大費周章改動措施,要不是限制院舍照顧申請者人數增長,粉飾數據,就是減少未來對資助院舍的承擔。
社署於2000年推行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由認可評估員評估長者在護理方面的需要,並編配合適的長期護理服務。署方於2013年委託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把評估工具更新至interRAI-HC「長者健康及家居護理評估工具」9.3中文版本。
外界無法閱讀研究報告,但既然政府採納報告建議,就須承擔改動之責。社署整個改動機制有利有弊:改動之好,是評估對象擴闊。林正財解釋,這是改革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的一部分,新工具能夠更精準分辨長者需要,並首次將認知缺損納入評估項目。認知障礙症患者,即使並無身體缺損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也可以輪候資助院舍服務。的確,機制只評估長者身體缺損,沒有包括認知缺損,政府現時可以說是回應他們和照顧者的訴求。
荒謬的是,社署藉新機制改善評估準確度為由,限制新申請長者同時輪候院舍和社區照顧服務,改為只能二擇其一。社署認為,此舉確保最有需要的長者能優先接受服務,並避免長者過早入住院舍。
當然,若果舊評估方法出現誤判,署方應當改善。不過,新機制的漏洞彰彰明甚。長者機能隨時日退化,需要更深切的照顧服務,若果只能在住宿照顧、社區照顧中二擇其一,很多長者將無法得到適切照護。須知道,現時輪候院舍時間甚長,直至今年四月底,輪候資助長者院舍需要平均等候39個月,護養宿位亦要平均27個月,輪候人數達41,073名,較2008年3月升九成。由於輪候時間漫長,長者在入住院舍之前,理應獲得社區照護服務。
長者的退化過程難以預料,可能慢慢衰退,也可能急轉直下。但無論如何,若然長者只能二擇其一,日後或會出現以下情況:長者本可被判斷可接受社區照顧服務,但一段時間後需要入住院舍,就要重新接受評估並由隊尾輪候。雖說改善評估機制或有助分流,避免輪候時間過於冗長,但仍會出現等候無期的苦果。
其實,政府早有打算限制雙重選擇,惟未有落實,例如在2013年,勞福局回覆立法會回覆立法會質詢,就提到原因是社區照顧服務未有充分發展,而相關私營或自負盈虧市場尚未成熟。
也許社署認為今天的社區照顧服務已大幅進步,但現實絕非如此。政府曾羅列對社區照顧的承諾,例如增加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名額,推出多輪共7,000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支援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缺損的長者居家安老。
結果,上月底輪候資助長者社區照顧服務人數,較去年五月增加約兩成半至12,457人,輪候服務的時間仍達19個月,但本年財政預算案只增加300個資助日間護理名額。另外,政府期望社區照顧服務券,透過私營市場補足政府服務不足。但諷刺的是,部分地區也未準備就緒,供不應求。不少長者權益組織憂慮,部分服務提供者正是本身受政府資助的社福機構,照顧券服務跟恆常服務會爭奪資源,無助解決問題。
無論社區照顧還是院舍照顧,身體機能有缺損的長者均未能及時獲得合適支援。在這前提下,難怪社工、立法會議員和民間團體對相關計劃大表驚訝,不只批評事前沒有諮詢業界,亦批評改制不會有效果。
大部分長者希望留在家居、社區安老,不願在院舍終老。問題是,當長者不可自理,家人、社區支援又不能支持,私營院舍要麼貴,要麼質素參差,輪候院舍成了安全網。羅致光多番強調,改動目的是將納入認知缺損長者納入評估機制之內,使之更為精準,那好應專注修補這兩漏洞,同時設法增加宿位,容納增多的申請個案,容許雙重選擇。社署收緊統一評估選擇資格,等同推長者尋求社區支援服務,客觀效果是「限米住限飯」,想方設法減慢輪候資助院舍的人數增長,減慢投放增設資助院舍資源的步伐。
短短半年,政府三度欺負長者,先是收緊長者綜援資格,再而無視年齡歧視硬叫長者找工作,如今打算修緊長者輪候院舍資格。而不論老中青年,也要狠狠批評政府,否則,政府能夠欺負今天長者,難保會善待未來的長者,破壞社會倫理,絕非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