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委會】移除關卡、引入海外醫生 本地業界何必做攔路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醫委會在周三(5月9日)的會議上,通過「政府屬意方案」,容許在港工作滿3年的海外專科醫生,在通過執業試後無須做臨床工作,便可獲豁免半年評核期(實習期)。至於「醫學會方案」,亦即受聘於三個指定機構的海外醫生必須在通過執業試後,在公營機構做18個月臨床工作,才可免除實習的方案,最終以一票之微遭否決。
「政府屬意方案」相對寬鬆,縱使仍有缺陷,但總算聊勝於無。可惜的是,醫學會會長何仲平等反對政府方案的醫生,對免除臨床工作仍有微言,他們的態度實在令人扼腕。必須指出,即使政府方案獲得通過,香港仍面對公立醫院專科醫生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引入更多「外援」。倘若反對者執意加設關卡,等同與公眾利益對着幹。

香港醫療質素蜚聲國際,但細看之下,私人市場和公立醫院有着天壤之別。香港醫學會2018年訪問了逾660名私人執業的醫生,當中逾52%表示,他們的收費較截至2018年8月20日的12個月前有所增加。在受訪的405名專科醫生(不包括家庭醫學)當中,「一般診所內及非精神科診症」收費中位數高達800元,而「延長診症收費」、「到戶診症收費」、「小型手術收費」的中位數分別為1,050元、3,000元及4,000元。對一般市民而言,私人醫療市場診費之高,實在難以負擔。

私家醫院收費高昂,一般人難以負擔。圖為港怡醫院。(資料圖片)

本來,高效低廉的公營醫療服務是「窮人恩物」,但這些服務不得不靠足夠的醫生來維持。問題是,公立醫院醫生流失的情況相當嚴重,加劇人手不足的問題。根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的數據,單在2017 年,共有314名醫管局全職醫生離職,離職率高達5.9%,高於2013年的3.7%。若按專科劃分,眼科、放射科、病理科是重災區,2017年的離職率分別高達11.1%、8%及7.9%。

+8

另一方面,醫管局數據顯示,在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可謂觸目驚心,例如九龍中醫院聯網的眼科輪候時間中位數高達103星期,九龍東醫院聯網的耳鼻喉科、內科和骨科的中位數,分別高達88、98及117星期。

公立醫院醫生不斷流失,政府支援不足、工作壓力太大應是主要原因,政府若要紓解相關問題,自然要對症下藥。與此同時,消除不必要關卡,為海外醫生來港工作創造誘因,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地醫生在公立醫院專科醫生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要加設關卡,包括要求早已累積一定行醫經驗的「外援」在通過執業試後,不必要地參與為期18個月的臨床工作,顯然強人所難。這種操作無疑與舒緩公立醫院人手緊張的目標背道而馳。

對於沒有指定臨床經驗年期的方案,醫學會會長何仲平表明反對。(資料圖片)

必須指出,免除臨床工作還不算「殺着」,更有效的方法是仿效新加坡豁免執業試(中大副校長、醫委會會長霍泰輝已表態支持),以其他把關機制代替。「01觀點」較早前指出,即使豁免考試,醫生水平不見得就會下降,因而無損病人權益。問題是,部分業界人士連豁免臨床工作都有微言,遑論更為進取的「新加坡模式」?說到底,狹隘的業界利益和廣闊的社會整體利益存在難以調和的張力,最終如何抉擇,視乎執政者是否具備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