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免海外醫生「第五方案」 坐實部分醫界人士保護主義心態
香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亟待引入海外醫生以解市民燃眉之急,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惟本月初(4月3日)負責審批的香港醫務委員會竟否決了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期安排的全部四個方案,引起輿論嘩然。
為求補鑊,醫委會下月將再討論豁免海外醫生考試後免實習安排。不過,醫學會及部分醫生團體近日拋出「第五方案」,建議設立執業試後捆綁期,在醫院管理局、衞生署及兩間大學醫學院工作,惟年期不一,形同提高門檻,進一步揭露部分醫生以「專業自主」遮羞布掩蓋的保護主義。
按任職醫療機構捆綁年期 難道醫生也分三五九等?
該方案最大問題,在於執業試後不同機構的捆綁年期不一,據報,新方案建議醫管局須捆綁最少3年,考試前後各綁1.5年;在公院的醫學院須試後綁3年;從事臨床工作的衛生署則試後綁4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就憂慮做法會向社會傳遞錯誤訊息,覺得部分醫生「低人一等」或臨床經驗較少,不但令正在這些機構工作的本地專科醫生感到不受尊重,亦令國際社會對香港醫學界人士產生負面的印象,以為從事公共醫療及醫學科研的專才在香港備受輕視及不受尊重。
上述由醫學會及部分醫生團體拋出的「第五方案」,進一步坐實部分醫界人士對於保護自身利益時的無所不用其極,不但海外醫生遭受「青白眼」,今天甚至連本地醫生都要按出身將其區分為三五九等,做法令人側目。
新加坡削認可外地院校數目 更反映香港醫療建設不足
另外,近日亦有意見指新加坡衛生部與醫藥理事會在上周四(4月18日)發表聯合聲明,決定大幅削減認可外地院校數目,由158間減至100間,因此認為開放海外醫生的做法不可行,亦是混淆視聽之見。
事實上,新加坡是次大減37%認可外地院校數目,主要是因應當地醫科生人數增加。換言之,即當本地供應充裕,就相應控制海外醫生的流入數量,這本是相當正常的做法。《01周報社論》在今年1月主張引入外地醫生,亦強調長遠來說香港須有建設成「醫療城」的決心,包括開拓本地醫科生源、培訓和吸納頂尖教授,以及建設世界一流醫院。若本地醫生能自給自足,自毋須「外援」。
但是,在2008至2017年十年間,香港人口對醫生比例僅由每千人1.8名輕微上升至1.9名,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地區的3.4名醫生。現時本地兩間醫學院也只能夠吸納大約0.5%符合入讀本地資助大學資格的學生,即意味着香港需要在現時基礎上再增加多一至兩間醫學院,或將收生範圍增至1%,才能夠追上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
因此,在現階段的香港,不但不應該錯誤解讀新加坡的政策,以為引入海外醫生不可行。而是應該雙管齊下,在短期內從速為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拆牆鬆綁」,以解市民燃眉之急。在長遠措施方面,包括港大和中大在內的醫學界更應該以開放的心胸,秉持其在近期事件中所主張的「一視同仁」精神,接納甚至推動香港建設更多的醫學院和醫院,培養更多的醫科生服務市民,至於屆時香港是否還需要海外醫生,則屬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