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穿羅致光退休保障組合虛假面目 還市民安老生活樂土
作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構思的港人退保制度一環,政府推出供65歲或以上長者投保的「香港年金計劃」(計劃),自去年8月截止首次公開認購後,迄今已逾半年。「01觀點」最近向香港按揭證券公司索取計劃自推出迄今的按月投保人數及投保金額,這些數字又再次狠狠摑了羅氏一巴掌。
公共年金的長者覆蓋率僅0.5% 投保金額只達發行上限27.8%
當初港府訂下100億港元的發行上限,更曾預告有機會出現超額認購,但計劃首批只接獲9,410宗認購意向登記,總認購額約49.4億港元,未及發行上限的一半。按揭證券公司最新回覆「01觀點」查詢,更顯示上述九千餘宗的認購意向登記當中,逾四成長者最終撤回了申請,在首次公開認購時實際只有5,500宗個案有認購年金,投保金額更只有27.8億元,只達發行上限約四分之一。
香港年金公司在12月12日推出優化措施和實施全年持續銷售模式後,投保情況仍然未見起色,按月只有大約百餘二百宗申請個案,截至今年2月,投保金額全數相加亦不過大約32億元。如果從申請個案來看,參與香港年金計劃的65歲或以上長者迄今只有六千多人,與截至2016年香港已有116萬名65歲或以上長者的情況相比,覆蓋率只有半個百分點。
羅致光的退休保障組合:強積金、年金、逆按揭和長生津
如果香港年金計劃只是市場上芸芸金融產品的其中一項,其覆蓋率多寡自然無關宏旨。但對於羅致光來說,該計劃卻是其推銷給港人的退休保障的重要一環,羅氏曾經在網誌介紹「公共年金與長者生活津貼的配合」,指公共年金的面值不會計算在長者生活津貼下的資產部分,故退休時可將強積金投放於公共年金,當假設認購100萬年金後個人資產總值少於15萬,一名65歲男性長者可保證獲發的每月年金金額為5,800元,因少於單身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7,970元每月總入息限額,故兩者相加月入可達9,385元。羅氏更指出,若長者將其自住物業參與逆按揭計劃,因安老按揭實質是運用自住物業作為保證來「借款」,不會算作長者的每月收入當中,因此若結合上述四項元素(即強積金、公共年金、逆按揭以及高額長生津),長者將可進一步改善退休後的生活。
不過,從香港年金計劃截至今年2月的投保情況來看,已證實羅致光這套退休保障組合拳漏洞百出,以覆蓋率只有0.5%來看,本地長者亦用錢銀誠實地投下了不信任票。羅致光常以理性自居,但他為市民設計的退休保障組合卻只是建基於財技之上的空中樓閣,忽略了長者一般都有較大的醫療需求,不會為了每月領取幾千元高額長生津,就讓自己手上的流動資金瀕臨枯竭,隨時「有錢洗、無命享」。此外,華人傳統觀念都會希望將資產遺留給子女,但不論是香港年金計劃還是逆按揭,如果長者倚賴兩者作為安老工具,其下一代就「得個桔」,在上流安居環境愈趨艱難的香港,相信許多長者都不會樂見這一點。
高不成、低不就 漠視基層需要 何「保障」之有?
羅致光這套退休保障組合拳除了不符長者實際需要和華人文化傳統外,政府也等同將退休保障設置了一定的資產水平門檻,例如需要有自住物業,或是退休時強積金有相當規模的累算權益。但根據積金局去年發表的報告,截至2017年年底60至64歲長者平均累算權益款額只有22.7萬元,即使該名長者將22萬元全數投入香港年金計劃,每月保證年金金額也只有1,276元,即使加上高額長生津也是捉襟見肘,更遑論應付隨時可能需要的醫療需求。我們從按揭證券公司提供的數字也可以看到,在去年12月12日後還選擇投保的長者,其平均每宗投保金額大致維持在80萬元的水平,這數字恐怕不是基層長者所能負擔。
更重要的是,羅致光設計出的退休保障組合,等同逆向運用公共資源,幫助已經擁有一定資產的長者夯實其退休生活的護城河。我們不得不質疑的是,長生津的政策原意是為有經濟需要的退休人士提供援助,那麼為何有能力投保香港年金計劃或參與逆按揭計劃的退休人士具備申請資格?而政府在幫助中高產長者設計退休生活保障的同時,是否又是以削弱基層長者作為代價?例如早前激起社會爭論的收緊長者綜援,事緣就是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同時提出增加高額長生津和提高長者綜援年齡申請門檻。
羅致光與其花費無謂心機,機關算盡,用財技手段堆砌出「退休保障」的七寶樓台,不如運用資源直接幫長者生活津貼加碼至足夠生活的水平,並將生果金申請年齡降到65歲,才是真正造福基層市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