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粉嶺高球場 不等如向商界開刀
上周,林鄭政府宣布局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引來部分輿論批評「與商為敵」。此等言論,不但無視基層的房屋需求,亦不必要地將商界與市民對立起來,實不應該。
發展局公布收回32公頃球場後,有輿論認為此舉動搖商界利益;自由黨黨魁鍾國斌形容,可謂向商界「開刀」;商人出身的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推測,林鄭月娥爭取連任時,或因此流失部分商界選票。
一時之間,收局球場有如與商界為敵——一個在香港這個「唯有從商高」的城市的施政大忌。
一、高球場不等如商界利益
然而,得指出的是,高爾夫球場並不必然等同商界利益。論及營商環境時,往往強調的是稅制、法規、基建規劃等,很少會說多一個或少一個高爾夫球場,就是便利或不便利商界。即使事實上,不少生意人愛打高爾夫球,但貿然將兩者劃上等號,只怕是不恰當的論述。難道球場少了32公頃,在香港就再沒地方談生意嗎?
二、商界的適應能力大
退一步說,即使收回球場32公頃,對商界來說是一個損失,但這個損失必須同時與其他社會利益並看。眾所周知,香港基層的住屋生活需求逼切,不少家庭住在劏房,或捱貴租住蝸居;公屋輪候時間處於歷史高位的5.5年。政府若不在土地及房屋政策上施大手術,基層大概沒有可能擺脫當前困境。相比之下,商界應付「逆境」的能力大得多。兩者相較,幫助社會上弱勢的一群,豈非應有之舉?
三、階級不必然鬥爭
更重要的是,商界並不一定要和基層對立起來。社會上的確有不同階級,不同階級又的確有各自的利益關注,但這並不代表雙方就要陷入零和鬥爭。上個月逝世的美國社會學家Erik Olin Wright曾經舉例,指出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縱然蓄奴,但亦能痛陳奴隸制度的不公,因為他可以跳出一己的階級利益,追求社會福祉。
換言之,商人、中產和基層其實不必然對立,而是可以道德眼光審視社會問題,討論政府該怎樣適當回應及介入,令社會更加公平、公義。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黃遠輝也打高爾夫球場,但明言不認為收回土地會影響很大;副主席黃澤恩更加擁有粉嶺球場會籍,但在當局決定收回32公頃後,他亦表示歡迎。由此可見,所謂的「拿商界開刀」換「基層民意支持」,可能只是一種製造社會矛盾的論述,無助尋求共識和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