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臣首置盤擬引私人參建 困難重重政府宜三思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7年宣布推行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並為之預留一幅位於觀塘安達臣道的地皮,惟至今仍未聞其發展詳情;直至最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於電台訪問透露,政府初步不排除以拍賣方式出售該幅土地,並由私人承建商參建的可能,務求更快將單位推出市場。無疑,房委會已然身兼興建公屋、居屋之任,政府有需要「外判」首置盤發展工作予第三方處理。不過,私人參建資助房屋的問題前車可鑑,政府不宜輕舉妄動。

政府計劃於安達臣道地皮興建過千首置單位,惟稱「推售有關用地及建築工程需時」,估計須在數年後方能推出市場預售。運房局局長陳帆最近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在房屋供應緊絀下,政府會考慮任何能加快住宅單位出售的安排;故在市建局、房協及房委會之外,他認為讓私人承建商參建亦無不可。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接受《商台》電台專訪時指,如透過拍賣形式出售土地,私人承建商亦可參與。(資料圖片)

誠然,房委會興建資助房屋動輒需要四至五年,效率的確未盡人意。有前長策會成員曾估計引入私人參建可將興建居屋年期減至三年。其實私人參建資助房屋並非新事,房委會於1970年代尾分別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及「私人參建計劃」,後者正是以招標方式將土地出售,中標的私人發展商須以符合政府所訂規格興建住宅單位;房委會亦會全數購回相關單位,並以資助價格出售予合居屋申請資格的人士。有學者統計,在2002年停建居屋前,政府共透過私人參建提供了接近十萬個居屋單位。

可是,私人參建居屋的質素卻難以確保。過去私人發展商所建的居屋質素廣受批評,皆因政府保證以特定價格全數購回發展商單位,發展商因而毋須憂慮其銷售情況,故扭盡六壬節省興建成本,導致犧牲住宅質素。當然,政府的確可藉加緊監管工作來確保單位規格,惟相關工作須動用更多人力成本,不但廢時失事,抵消私人參建所帶來的效率之餘,甚至會為房委會帶來額外財政負擔,前任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正因如此理由,在其任期內判斷私人參建難以加快或增加資助單位供應。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並於安達臣道一幅地皮作為試點(紅圈),該用地面向安達邨、寶達邨及秀茂坪邨。(梁鵬威攝)

再者,私人發展商非為「善堂」,其決定始終基於可得利潤的多寡,而監管單位質素卻必定增加項目發展成本,從而減低發展商參建的誘因,兩者之間的張力實在難以平衡。陳帆以加快供應為由,指私人參建值得考慮,卻沒有好好回應箇中種種問題,實在難以服眾。政府若執意引入私人力量,必須向公眾說清能如何解決以上困難。

平情而論,房委會處理未來公營房屋興建已忙得不可開交,由第三方協力興建首置盤的確有助推進計劃進程。但私人發展商參建資助房屋問題昭然若揭,更遑論公私營合作在目前政治氣候下定必爭議不斷,社會強烈反對將會影響首置單位的供應速度,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林鄭構想的「港人首置上車盤」填補居屋及私樓之間的供應。(林鄭月娥政鋼圖片)

要處理上述矛盾,將首置計劃交由房協發展絕對為最理想的安排。房協作為受資助的獨立法定機構,一直與政府緊密合作,為社會提供不少質素不俗的資助房屋單位,與之合作自然能減低「官商勾結」之疑,並能借其行之有效的合作框架,有效確保首置單位的質素,甚至諸如銷售及審查申請等工作也能由房協一力處理,大大減輕房委會的財政及行政的壓力;況且,房協一直指「無地建屋」,下一個房屋項目最快也要在二至三年後推出,相信房協絕對具餘力處理安達臣項目;最後,首置發展計劃始終有利可圖,與由私人發展商投標發展相比,由房協賺取盈利可增加其財政力量,間接促進其日後的資助房屋興建,無疑對社會更具裨益。

既然將首置發展計劃交由房協處理能「一石多鳥」,又何須「勞煩」私人發展商操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