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利誘青少年裝app收集數據 單靠社交媒體自律並不足夠
1月30日,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披露,Facebook自2016年起通過向13至35歲的年輕用戶每月支付20美元,換取對方安裝名為「Facebook Research」的應用程式,這家社交媒體接着便可截取相關人士的訊息、照片、電郵、數據用量、搜尋和網購紀錄等。
還記得在去年,Facebook遭踢爆容許政治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取得數以千萬計用戶的個人資料,揭示它在保障用戶私隱方面上的短板,而最新的私隱醜聞,則反映Facebook仍未汲取教訓,理應受到批評。
Facebook過往曾推出名為「Onavo Protect」的應用程式,但由於後者違反蘋果公司禁止蒐集用戶資訊的私隱政策,結果遭到下架。Facebook Research則是「靈活變通」下的產品──由於用戶安裝了企業開發者證書,成功規避蘋果的私隱政策(*TechCrunch爆料當日,蘋果吊銷了Facebook 的 iOS企業開發者證書。)
看Facebook高層的回應,這家科技巨擘顯然不覺得自己有錯。營運總監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便聲稱,使用Facebook Research的人士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是同意「賣」資料給Facebook,兩廂情願,因此沒有問題。
問題是,分析Facebook的操作手法,很難認為當中不存在問題。它辯稱未滿18歲的用戶在下載程式前,必須取得家長同意。不過BBC記者以「14歲男孩」的身分參加測試,結果成功下載程式,過程中根本沒有收到提供「父母同意書」的要求。 倘若未成年網民想取得20美元零用錢,他們可能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況下,把個人私隱「賣」給Facebook。
另一方面,用戶安裝Facebook Research時,還要安裝所謂「根憑證」(Root Certificate),Facebook憑此便可持續收集所有傳送自用戶手機的資料。問題在於:用戶簽署同意書時,是否接受這家社交媒體無止境地收集他們的數據?用戶是否清楚知道,Facebook將怎樣運用那些資料?如果資料洩露,又該怎樣處理?
去年4月,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席國會聽證會、就「劍橋分析」事件接受質問時,曾承認在保護私隱方面做得不夠,向公眾道歉。 可惜的是,縱然這位科技界才俊說了許多堂而皇之的話,但實踐起來,卻沒有顯示出應有的承擔,難免令人憤慨。
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人類生活,拒用社交媒體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亦要認識到,「劍橋分析」和「Facebook Research」兩件事證明社交媒體確實隱藏了太多私隱陷阱。
要填補私隱漏洞,社交媒體自律是必不可少的,但這還是不夠。正如「01觀點」曾經指出,我們應從司法和教育兩方面着手:一方面限制社交媒體所能搜集的資訊、規管其使用與轉售途徑;另一方面要提高用戶有關保障私隱的意識,令他們充分了解使用平台背後可能承受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