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超聯發展裹足不前 大灣區資本可成救星?
港版「蘇斯克查」郭嘉諾帶領港隊勇奪省港盃,球壇上下為之興奮,皆因港足一洗頹氣之餘,球迷亦寄望本地足運能藉此展開新景象。不過,足運成功與否和本地職業聯賽發展息息相關,港超聯發展一直未如理想,即如足總主席也大講洩氣話,直言本地聯賽「沒有出路」,並須藉舉辦「大灣區聯賽」救亡。平情而論,香港足運發展的樽頸源於欠缺市場支持與資金投資,兩者相互影響,局限了聯賽質素,繼而影響球市發展,形成惡性循環。雖然「大灣區聯賽」早證為不切實際,卻不代表「大灣區」對港超聯發展毫無可取之處,足總應積極利用大灣區資本,為香港足球注入全新動力。
港超聯「沒有出路」論固然悲觀,但其整體發展持續不景氣始終為客觀現實。歸根究柢,足運發展有賴於成熟市場,乏人問津的賽事不利投資,球賽水平也隨之下滑。即如早年傳統班霸南華自願降班,正好告示了「老細足球」的末路,球會在萎靡不振的球市下始終難以自負盈虧,熱心班主也有黯然退場的一日。誠然,港超聯近年發展頗有好轉,當中有賴一眾球員、教練及班主的努力,惟程度仍不足以為本地足運帶來顯著的質變。
足總主席倡議港超球隊應出戰「大灣區聯賽」,固然不甚可行,在現階段「大灣區聯賽」只為業餘性質,顯然無助提升本地足球水平,而且「大灣區聯賽」的構念,也容易令香港失去足運發展的主導權。不過中超發展方興未艾,內地資本願意投資職業球會,若足總能適當引導更多大灣區球隊、甚至資本進入本地聯賽,無疑能「激活」香港足壇發展。
「01觀點」曾經指出,吸引內地球會參與本地聯賽,能夠帶來龐大資金,提升球員待遇,亦有助增加本地聯賽曝光率,對本地足運的長遠發展裨益甚深。按理來說,導引內地資金落戶港超聯絕對可行,足總大可開放更多空間,讓更多大灣區內具規模及實力的球會參戰本地聯賽。更多富有球隊的參與可直接增加本地球賽水平及觀看性,有助振興球市發展之餘,亦可吸引更多本地資本投資本地球會,從而活化整個職業球壇,兩者可謂相得益彰。
另外,開放港超聯對內地球會亦具一定吸引力。畢竟,不少職業球會均銳意於亞冠、亞洲足協盃亮相,惟中超僅有四個席位讓國內球隊參與亞冠盃賽事(包括三個小組賽資格及一個外圍賽資格),競爭極為激烈。因此,對不少中超以及中甲球會而言,參戰亞冠盃可謂是遙不可及,另派球隊參與水平較低的港超聯可以成為內地球會出戰區域性賽事的另一途徑。諸如富力R&F正是中超球會廣州富力的附屬球隊,其球會代表多次表示希望球隊日後能代表香港出戰亞洲區賽事。當然,原則上內地球會要為香港出戰區域賽事,必須先獲香港足總的正式會員資格。
地方職業足球聯賽邀請境外球會參與並非新事。諸如美國的美職聯(MLS),亦有藉邀請加拿大球會參賽,從而提升其聯賽水準及商業價值;至今,美職聯24支球隊內共有3支來自加拿大,分別是Toronto FC(球會班主所擁的籃球隊多倫多速龍(Toronto Raptors),亦為美國NBA中唯一一支加拿大球隊)、Vancouver Whitecaps FC及Montreal Impact,可見邀請境外球會參與本地聯賽早有先例。
在目前的政治氣候下,倡議在港超聯引入內地球會定必不受歡迎,有論者認為此舉不但無助本地球員發展,甚至會「染紅」香港。其實,足總有要求內地球會在港超聯須「註八出三」,即隊內最少須有八名香港球員,且每場賽事須最少有其中三名球員出賽,只要足總嚴格把關,甚至要求境外球隊起用更多本地球員,引入大灣區球會絕對不會影響本地球員出路;而實際上,當球會增加,本地球員的出場機會也隨之增加。運動競技當然講求激情,香港球迷熱心捍衛本地足球亦合符情理,但若因此斷送港足發展的黃金機會,卻絕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