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統局揭曉內地經濟「成績表」 經濟升級轉型要克服「陣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陰霾下,內地經濟去年「成績表」出爐。國家統計局公布,2018年全年國家生產總值(GDP)首超9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6.6%,符合市場預期,但增速創28年低。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國內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明顯,經濟正經歷轉型升級,有轉型之痛,但仍危中有機,有信心今年經濟增長保持於合理區間。

寧吉喆提到的轉型升級,十九大報告亦有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事實上,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其GDP的世界佔比由不足3%,提升至如今約15%穩居世界第二,增長速度和幅度驚人,但高速增長同時衍生國內更多結構性矛盾,對此,根本出路只有深化改革和推動創新。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國內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明顯,經濟正經歷轉型升級,有轉型之痛。(視頻截圖)

人口紅利緩緩下降 反有利為經濟轉型提供空間

綜觀國統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部分可窺探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數據顯示,去年內地出生人口1,523萬人,低於2017年的1,723萬人,2018年全國總人口13.9億人,同比增加530萬人。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7億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3%;2017年分別為9.02億人和64.9%。

中國過去能夠快速增長,其中是受惠於持續累積的人口紅利(勞動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上升所帶動的經濟增長效應),惟中國勞動人口由2012年起逐年下降,加上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加速,有經濟學家早前預示,人口紅利消失將導致經濟增長停滯。

從國統局的數據上可見,雖然去年勞動人口再一次下降,但實施數字減幅不大。寧吉喆在回應人口紅利消失的言論時,也指2018年中國人口保持正增長,出生人口1,523萬人,當中相當比例是二胎,數字很可觀,而勞動年齡人口有約9億人,即中國人口紅利仍存在。

不過,勞動力人口的確處於下降趨勢,長遠持續減弱是中國經濟必須面對的挑戰,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快,但持續性不高,若勞動力人口以目前的溫和速度下跌,反而有助中國製造結構轉型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達到11.7%。圖為江蘇南通一家芯片製造企業內的生產景象。(視覺中國)

避掉中等收入陷阱 製造業升級轉型進展良好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後持續高速增長,另一需思考的問題是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即無法在工資水平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也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上與發達國家競爭,造成經濟增長停滯,而唯一解決方法是推動產業升級、自動化和高端科技生產。

國統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增速緩中趨穩。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增長2.3%,製造業增長6.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9.9%。

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業當中的「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達11.7%,比製造業增速還快5.5個百分點。新興工業產品產量亦快速增長,包括鐵路客車、微波終端機、新能源汽車、生物基化學纖維、智能電視、鋰離子電池和集成電路分別增長183.0%、104.5%、40.1%、23.5%、18.7%、12.9%和9.7%。

由此可見,中國發展高端製造業此「轉型必經之路」的進展良好,高技術產業的投資增長趨勢較快。低技術低增值生產,以及低成本的勞動力,過往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巨大,隨著經濟升級轉型,這類工廠式運作將會陸續淘汰,陣痛可能是經濟增長稍為放緩,但克服「轉型之痛」後,前路相信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