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水沖廁即將實現 水資源管理卻有與時並進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水務署剛完成「在香港供應循環用水」的公眾諮詢,大部分公眾支持發展循環用水,並料能於2022年起逐漸向上水、粉嶺等新界東北地區,提供經污水處理的再造用水,以取代淡水沖廁。其實,再造水可循環使用廢水、節省珍貴淡水資源,更有助城市建立另類水源,港府有意發展絕對明智;可是,再造水在世界各地早被廣泛應用,本港亦早於千禧年後開始研究再造水用途,惟目前計劃中再造水的用途有限。再造水裨益不少,政府不應受制於成本考慮,反應着力研究拓展其應用的可能。

施工中的石湖墟淨水設施─薄膜生物反應系統大樓。(黃偉綸網誌)

「再造水」是指經過一連串有效的污水處理及消毒除菌程序淨化的排放水,以達到可循環再用之嚴格要求。(渠務署對再造水的定義)

再造水裨益甚多

不論在經濟或環境上,發展再造水資源均效益良多。現時香港近八成半地區利用海水沖廁,惟其餘地區,如新界東北遠離海洋,導致海水沖廁成本高昂,故一直須以淡水沖廁,既浪費珍貴的淡水資源,更增加市民的經濟負擔。水務署現正擴建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將以更低成本生產再生水,故能在未來為北區居民免費提供再生用水,解決淡水沖廁問題。

林卓廷表示,據他了解,大部分北區居民都是以食水沖廁。(資料圖片)

再者,再生水用途廣泛,能使用於街道清潔、植被灌溉、滅火及沖廁等不同的非食水用途,從而大幅節省淡水資源。更甚者,再造水技術成熟,經處理後的廢水甚至能供廣泛市民作食水之用。諸如新加坡政府,正是將再生水與天然淡水混合,直接供給予家居從水龍頭中取用。當然,即使質素受到保證,公眾一時間仍未必接受飲用再造水;但再造水用途多樣,所帶來的裨益已經是社會共識。

更重要的是,再造水原則上可「自給自足」,有助城市建立另類水源,分散水資源需求,這對像香港般缺乏本地水源、依賴外地供水的地方尤其重要。畢竟,依賴外來單一水源並不可持續,因為難以控制其價格、甚至供水穩定性。一度依賴外來供水的新加坡便早着先機,在2000年代開始積極發展新生水(NEWater),至今已建有五間再造水廠,供應當地40%的城市用水,是為四大水資源(即四大水龍頭「Four Taps」)之一;當地更計劃在2060年前提升其供應至全國55%用水量,從而達致食水自主。

新加坡近年大力發展再造「新生水」。(視覺中國)

香港囿於本地水資源不足,有80%的城市用水購自內地,在沒有替代選擇下,市民一直被迫「捱貴水」;加上氣候變化,與及廣東城市群用水量大增,東江水源愈見緊張,直接影響未來供水的價格與穩定性。因此,發展再生水正好有助香港減低對外來供水的依賴,並且有助建立長遠購水的議價能力,可望促進更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

香港再造水發展遲緩

既然再造水裨益繁多,且發展早已成熟,香港竟須在2022年才能有限度地起用於沖廁用途,不但效率低下,更是「大材小用」。其實,香港早於2000年代開始研究應用再造水,惟進展一直緩慢;自2005年,港府陸續於昂坪污水處理廠及石湖墟污水處理廠進行試驗計劃,探討再造水的技術,計劃亦成功為村屋、學校及安老院等設施提供少量用水,作沖廁、淋花等用途。雖然再造水技術被證可行,其發展卻因成本過高一直受阻。直至2010年,政府成立跨部門小組,探討如何減低再造水成本,以取替淡水在新界東北區作沖廁用途;據水務署估計,若要在北區提供再造水沖廁,只有擴建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將污水處理效能由二級提升至三級處理,才能符合成本效益。結果在2014年,政府「拍板」擴建石湖墟污水處理廠,藉此推動再造水生產,惟官方估計由規劃至開始供水需時八年。

東江水供港水價逐年遞增。(資料圖片)

同樣始於2000年代,新加坡在過去十數年已發展五間再造水廠,供應全國四成都市用水,香港卻仍停留起步階段,實在教人失望。歸根究祗,港府一直囿於成本效益考慮,未能果斷採用再造水源;然而,發展再生水既有助減少使用、甚至浪費寶貴淡水資源,更是建立本地自家供水能力的不二良方,其重要性難單以金錢成本衡量。畢竟,公眾早已厭倦由東江輸水引來的連串爭議,從速開拓另類水源可謂刻不容緩。政府應當放遠目光,研究如何提升利用再造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