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每日棄置343公噸紡織物 回收再造技術可帶來生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雖然目前不少棄置衣物會透過回收重用,但本港每日平均棄置的紡織物仍然甚多。有企業以本地研發的舊衣再造科技於設廠開拓環保工業,政府在技術研發的資源投放值得鼓勵,但過往不少回收再造的機構均面對土地、資金及行政程序等的經營障礙,甚至由財委撥款發展的環保園項目發展進度仍然緩慢,環保工業仍在起步階段,政府應進一步增加支援及配套設施,完善本地回收產業規劃。此外,政府宜進一步考慮以生產者責任制推動服裝企業的參與,如鼓勵業界發展可持續時裝或先行回收舊衣等,並加強企業及消費者的環保意識。

回收重用受限 每日棄置紡織物343公噸

綠色和平去年調查顯示,受訪者每年購買約18件衣物,當中每4件有1件穿少於2次而被丟棄,四成人平均穿着每件衣物亦不過5次,調查推算港人每年丟棄至少580萬件網購衣物。在速食時裝(Fast Fashion)的年代, 全球連鎖企業不斷推出新款衣服,而且價錢便宜,吸引大批顧客快速消費,令產品壽命較短,但大規模生產的衣物質素參差、物料複雜,影響回收再用的效能。

政府的回收計劃推出近12年,不少在「社區舊衣回收箱」收集的衣物,會透過非政府組織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然而運送過程中或會增加碳排放,本地衣物亦未必適用於其他國家,長春社指85%收集到的舊衣會出口至東南亞地區,承認回收冬衣的市場較細。因此,政府仍需積極發展本地回收,但有環保團體表示,本地二手衣物交易及送贈仍受限於衣物清潔和完整度、消費文化等影響。未被主動回收加上未能重用的衣物數量龐大,《固體廢物報告2016》指本港每日平均棄置的紡織物達343公噸。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與本地廠商合作,在港重設自動化環保紗廠。(勞敏儀攝)

科技帶動環保回收工業 舊衣回收仍欠長遠規劃支援

有企業嘗試以科技推動本地舊衣循環再造,大埔工業邨的龍達紡織公司環保紗廠及荃灣南豐紗廠的G2G(服裝循環回收再造系統)零售店於9月揭幕。廠商應用由創新科技署撥款資助開發的紡織品循環再造技術,再造破爛、骯髒或不可再穿着的舊衣物,並通過零售店向公眾推廣舊衣回收。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估計本港每日棄置衣物中,約100噸可經處理後循環製成新衣物,指環保紗廠暫時每日處理3噸舊衣物,希望未來可每日處理10噸。

本地環保工業處仍於起步階段,政府資助科技項目研發,值得鼓勵,但仍需為其營運增加支援。過往不少發展環保工業的企業,如屯門環保園的木材回收公司,均在開業後數年內因經營困難而不再與園方續約,同時不少企業的回收物料處理量亦未達預期目標,廢物運輸的成本仍然高昂。政府長遠仍須為環保工業在土地、資金及行政程序上拆牆鬆綁,增加物流配套等,助環保工業持續發展。另外,《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未就舊衣分類的回收項目作規劃,政府宜考慮多管齊下,盡早從源頭減廢、重用、再造等計劃棄置衣物的處理。

工作人員正進行「舊衣新裳」,公眾可透過玻璃觀看整個過程(廖俊升攝)

宜引入生產者責任制

在回收成本高、發展需時的現況下,政府宜進一步考慮以生產者責任制推動服裝企業的參與。生產者責任制是透過污染者自付原則(polluter pays principle)和環保責任(eco-responsibility)理念,要求製造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分擔回收、循環再造、處理和棄置廢棄產品的責任,以經濟誘因推動持份者避免和減少製造污染。目前本港已就塑袋、玻璃飲料容器及「四電一腦」實施有關制度,但卻少有談及的生產者責任,政府宜鼓勵業界配合本地回收服務。

事實上,不少大型跨國企業有足夠資源發展可持續時裝及自行回收舊衣。現時已有企業利用二手舊衣物加工成新物料、或用紡織廢棄物縫合於新衣上,令舊衣重生,並使用有機可再生材料製作產品和包裝等,H&M、UNIQLO等亦已於店鋪內擺放舊衣回收箱,回收品牌舊衣物作生產原材料,或捐助第三世界國家有需要人士使用。部分企業自願性的回收措施可作參考,並鼓勵更多同業者加入,配合本地環保工業發展。

跨國製衣業過去受益於全球化的生產及管理,卻為環境帶來負擔。除了政府的鼓勵措施,要達致源頭減廢,業界應從整體供應鏈及營銷策略為「速食時裝」作出改變,消費者培養環保消費習慣,推動企業作出實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