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蚊患嚴重 應否引入「太監蚊」 實行「以蚊制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最近,本港在一日之內確診四宗本地登革熱感染個案,響起爆發登革熱疫情警號。近年本港的蚊患嚴重,2016年時更錄得124宗登革熱個案,為歷來最高。今年6月,本港更有十個地區的蚊患達到警戒水平,當中將軍澳、油塘成為重災區。食環署雖有定期滅蚊,如噴殺蟲劑、蚊貼、滅蚊機等,但效果並不顯著,有約一半市民認為政府的滅蚊措施無效。相比起其他國家,本港的控蚊技術可謂停滯不前。其他國家正積極研究「細菌蚊」等新型控蚊技術,而本港依舊採用傳統的滅蚊措施,港府更無相關的發展規劃。蚊患貌似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但卻無時無刻威脅市民的健康。因此,政府宜檢討現時的防蚊措施,更應考慮引入新技術,以杜絕蚊患。

香港蚊患嚴重 多區達警戒水平

「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共分四級,級別愈高代表白紋伊蚊的分布愈廣泛。當指數到達最高級別,表示監察地區內接近一半的地方有白紋伊蚊滋生的情況。根據7月的指數,最嚴重地區位於油塘、沙田禾輋及將軍澳北,油塘及禾輋的指數更達最高級別。值得留意的是,因該指數只能監察白紋伊蚊廣泛性,所以「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蚊患的實際情況,而整體情況往往可能更為嚴重。

蚊子疑似是白紋伊蚊。(盧翊銘攝)
+5

立法會議員柯創盛上月在全港進行蚊患調查,訪問近900名市民,發現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經常在公園及街道等地被蚊叮咬。有清潔工表示就算政府每周派人噴滅蚊噴霧、更換捕蟲貼都作用不大,脫掉手套片刻便被叮得滿手紅腫;也有市民表示遊樂場蚊患嚴重,試過最高紀錄一晚被蚊咬了近20處。

民建聯訪問了961名市民,調查結果顯示,53%市民常有在公園及街道等戶外地區被蚊咬的經歷,亦有超過50%市民因而害怕或非常害怕到這些地方。(莊恭南攝)

滅蚊工作成效不彰 技術停滯不前

控蚊成效未如理想,當然與路政署、康文署等政府部門欠缺恆常滅蚊工作、互相推卸責任有一定的關係,但同時政府亦應該檢討現時的滅蚊方式。

現時,政府主要透過倒蚊油、噴灑滅蚊劑、更換蚊貼、放蚊沙等傳統方式滅蚊,但近幾年的蚊患情況反映以上的滅蚊措施或已失去成效。加上,世衛於2016年時已公布傳統滅蚊法在防控登革熱上並無顯著成效,蚊蟲對化學藥劑已產生抗藥性,建議各國研究新型控蚊技術抗疫。為了預防蚊患,巴西、澳洲及新加坡等國家已經積極研究新技術,尤其着力「以菌制蚊」。技術人員將「沃爾巴克氏菌」植入白紋伊蚊體內,而「沃爾巴克氏菌」具有影響白紋伊蚊繁殖能力及干擾病毒繁殖的特性。假如雄蚊帶菌而雌蚊不帶菌,會減低授精蚊卵的存活率;感染的雌蚊與雄蚊交配,下一代也會感染細菌,降低病毒傳播力。

 

食環署人員到獅子山公園滅蚊,灑下蚊沙。(盧翊銘攝)

雖然該技術仍然在試驗階段,但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例如:澳洲政府自2014年起於昆士蘭州推行試驗計劃,大幅減少當地登革熱個案,由在2010年至2014年間的約50宗,下降至今年的0宗;新加坡亦於2016年推行實地試驗計劃,結果釋放帶菌雄蚊地區的白紋伊蚊數量減少約一半。

當各國正積極研發新型控蚊技術的時候,本港的控蚊技術原地踏步之餘,政府更欠缺研發新技術應對具抗藥性蚊蟲的意識。蚊子會傳染日本腦炎、登革熱、瘧疾等給人類,一旦蚊患大規模爆發,後果不堪設想。事實上,蚊蟲具抗藥性早已是全球議題,亦是公認的危機,港府應該要有長遠目光,未雨綢繆。若政府的防蚊工作依然得過且過,等到爆發大型公共衛生危機才採取行動,只會使更多市民受到蚊患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