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酷熱天氣警示旱情 供水自主豈容忽視
船灣淡水湖應否填平嗎?這不只是土地大辯論的問題,更關乎供水自主。香港連續多天酷熱少雨,日數打破1963年5月的記錄。天文台預報高溫少雨要在6月3日才結束,前台長林超英認為今年「旱情比較突出」,並跟當年的大旱比較,擔憂香港會再次制水。今天的人口和經濟狀況跟1960年代有相當差別,會否制水,仍有待觀察。然而,保持供水穩定,節約用水,則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香港不能繼續依賴東江水,同時要繼續改善存水設施,減少水管滲漏,才能減低旱情的衝擊。
酷熱天氣來臨 更顯淡水湖必要保留
天文台在今年初已預料春季以至整年雨量正常偏少,平均氣溫為正常至偏高,可惜乏人留意。直到本月多日酷熱少雨,加上林超英的網誌,水塘水位下降、龜裂枯竭的照片流傳網絡,喚起媒體和市民關注,更打了支持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的人士一記耳光。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討論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的建議,遭民間大力反對。連日少雨,已導致淡水湖及總體水塘存水量比去年同期低近一成。因為去年雨量充足,水塘存量可以緩解當下供水的壓力。可以想像,如果存水量達2.3億立方米的淡水湖的消失,全港存水量會更少,更易陷入水荒危機。淡水湖必須保留,不容退讓。
香港不可依賴東江水為本地水源。儘管廣東省在本年1月錄得比平常高的雨量,本月初廣泛地區下大雨,但綜觀2至4月,河源、廣州等城市的雨量,普遍較平均數值低至少三成,加上本月中後期的高溫炎熱天氣持續,估計東江水供應量也較平時少。
東江水供水協議不平等 易挑粵港兩地矛盾
廣東省的城市和農村用水量不比香港低,萬一源頭缺水,城市供水也變緊絀。不過,受制於粵港「統包總額」供水協議,就算東江水面臨不足,粵方也需要保證供水量為每年8.2億立方米。這協議對粵港雙方也不公平。一來,對香港而言,過往十年沒有用盡份額,但港府已經支付協定金額,白花公帑在沒用的水量。二來,廣東省其他城市的水價本身較香港便宜,而且是按量收費。粵方對省內城市和香港的做法不對等。
港府解釋,粵方不支持港方按量收費,因為如果不在供水協議訂明每年供水量,將難以確保香港在乾旱時可獲充足供水。然而,在這種制度下,在旱情出現時,城市之間就會爭奪水源,得益者只是負責供水的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港府在2009年底內地旱災時,曾提出減少供水,對方卻因為協議已預留配額,並稱會盡力確保供水穩定,港方好意「不得要領」。但遵守協議的後果是各地人民為水資源挑起磨擦,而非共渡難關。同時,這反映協議在特殊情況欠缺彈性,港府官員跟粵方官員及供水商談判時,一直缺乏談判籌碼和手腕,缺乏食水自主的意志,致使協議條款長期有利對方。
水管滲漏須正視 勿浪費公帑食水
這陣子的討論,遺漏了一個減少耗水的因素:水管滲漏。香港多山,水壓較其他城市高,較容易出現滲漏。政府過往廿年,積極更換老化水管,減低滲漏率到約15%。申訴專員公署上月發表報告,批評進度仍然落後,浪費近億立方米食水,足夠200萬港人使用一年,及相當於5.3億元公帑。
不過,換水管工程同樣耗大,花費不菲。政府幾年前推出「智管網」計劃,及早偵測和修補問題水管,預防滲漏,但進度未如理想。公署批評水務署沒有重點監察和跟進爆喉熱點,又建議加快推行智管網,加重工程承辦商破壞水管的阻嚇力,減低滲漏比率定指標。水務署以及發展局,必須認真考慮公署建議,多管齊下珍惜食水。
正面看待供水自主 提升技術防水荒
香港在籌劃復建海水化淡廠,預計2022年落成,此舉既可增加食水水源,也可藉此增加商討東江水售價的談判籌碼。雖然預計只能製造5至10%的水源,但已是踏出供水自主的一步。「01觀點」更主張技術要產業化,研發頂尖的化淡技術,追上國際水平。
要求城市供水自主,並非故意挑動城市間的壁壘,更是體現城市自理能力,避免因為競爭稀缺資源而出現矛盾和不平等關係。事實上,不論香港還是附近城市,當周邊地方出現旱情等突發事故,資源充足的一方也有餘力幫忙,彰顯城市之間的友誼和連結。天文台預測香港幾天後會下雨,可望紓緩酷熱天氣和旱情,但港府不應就此鬆懈,而是加緊準備迎接更多,更無常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