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同剷高球場!大量增建公屋必成社會共識 政府應果斷行事
解決中下層市民住屋需要,是香港政府現時最須急切解決的問題,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社聯近日公布反映2016年發展趨勢的社會發展指數,再次強調基層因為住屋開支上升而損及整體生活質素,甚至構成致貧主因。事實上,港府若然不能正視當前公營房屋極度短缺的困境,則難以解決社會結構性問題,真正釋放生產力、促成經濟轉型也難以成事。反之,政府官員若能真正急民所急,以適切方法滿足市民住房需要,將能真正協助香港再創輝煌。
社聯:滿足公屋需求只要香港3%土地
社聯報告的屬滯後指數,業務總監黃健偉不忘引用新數字,指公屋輪候冊上共有27萬宗申請,但平均輪候時間已升至5.1年,並預期2018年的房屋指數會繼續惡化。毋庸諱言,市民不能得到適切的居住環境,不但物質生活受影響,更會構成心理壓力,自我形象低下,這令房屋問題演化成致貧的主因。但政府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社聯引述報告強調,只需用3%香港的土地便可建成足夠數量的公屋,解市民水深火熱,政府理應做到。
事實上,房屋問題不單純是民生問題,更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因為公營房屋不足,部分不應租、買私人市場物業的市民,也被迫在私人市場捱苦受困。結果是因為政府的無能,而製造了一批本來不應存在、具欺騙性的剛性需求,連鎖反應下,激使商住單住租金、樓價均持續上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論是商人還是普通市民,都深受地產霸權的捆綁。苟延殘喘尚且不容易,要談經濟轉營、創科創業,就更是天方夜譚。
剷平高球場足徙木立信
的確,政府解決不到上述挑戰的唯一理由,只是她不願做或不敢做;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的,政府不是缺手段,也不是缺資源,只是缺決心。社聯強調,現時供應不足,是政府早年減建公營房屋的惡果。此外,政府過份相信不應干預自由市場,也是令她難以有效規管、疏導的主因。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走出困局,政府就須積極改變施政與規劃思維,就問題根源對症下藥。
目前,就有個政府可借以「徙木立信」的機會——平整粉嶺高球場,在172公頃的土地上,全建公屋。高球場佔地廣,使用效益低,政府應趁合約期滿,為會所另覓適合選址,已是社會廣泛共識。「剷平」粉嶺高球場的意義,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在報章專欄借「茶客甲」所說,已確切指清:「土地大辯論還會有甚麼結果?支持剷平粉嶺高球場的聲音,一定大過支持其他任何選項。不剷平高球場,你要填海、動用郊野公園、收回私人土地?別想了。相反,如果林鄭一聲令下,剷高球場,她的民望立即登天,之後她要甚麼地便取甚麼地,誰可以阻攔!」
林鄭應順民意而行 推動結構性改革
誠然,佔地172公頃的粉嶺高球場的發展可能性,足以超越社會大部分人的想像。若顧及目前的配套不足,以較保守的發展方案計算,高球場足以興建12條水泉澳邨,提供13萬個公屋單位——令公屋輪候冊名單迅速減半,或是協助絕大多數家庭戶上樓。
進取點想,水泉澳邨面積較小,難善用規模效益,地點也確實多有地理限制,所以發展密度偏低。高球場所佔的建築面積,若以一般公營房屋項目6-8倍的地積比率計算,只要經過妥善的長遠規劃布局,要在粉嶺興建超過20萬個公營單位,甚至一舉清理整部公屋輪候冊,並乘機改善公營房屋質素、降低申請公屋門檻,乃至牽動整個新界發展的重新布局,是絕對有可能的——如果林鄭具備這樣的決心與魄力,她在香港歷史上的重要性,將堪比港督麥理浩。
林鄭必須在歷史脈絡中作抉擇:維持目前地產商主導的經濟體系,繼續紙醉金迷多一兩個十年,然後坐視社會沉淪,最後成為歷史罪人之一;或,改革目前體制,令市民毋須被迫墮入私人市場,釋除極具欺騙性的所謂「剛性需求」,令私人商宅物業的售價與租金合理下跌,令百業均有重生的機會,使經濟有再次騰飛的可能,最後名留港史。
林鄭這一刻更應該明白,若然她能下定決心,大舉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同時藉此令私人市場房屋價格回歸理性,並釋放港人的生產力、創造力,市民大眾一定會堅定地與她同行。民心當下可用,民意仍然期待林鄭有所作為,仍相信香港政府可以疏解民困,政府切記莫待無花空折枝。否則,當市民對港府徹底失去希望,為住房問題而再發動大規模社會運動,甚至過百萬市民共同為下一代利益計而上書中央,相信政府眾官,將難再有所主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