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東涌填海是一小步 落實公營房屋主導才是一大步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天(2月4日)發表網誌,指今天參與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的新填海區動工禮,預料興建 4.95 萬個住宅單位。填海建議早於 2007 年提出,首批住宅最快於2023年入伙。縱然市民要等候 6 年才有望上樓,但總算並非遙不可及。政府必須謹記,填海不保證大眾可以住新樓,樓價隨時難以負擔。私人市場的參與必須受到規管,政府有責任確保公營主導,並供應足夠社區設施,市民才可樂業安居。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展局副局長廖振新、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林世雄等出席典禮。(甄挻良攝)

在此重申,政府遠未有效用地。新界有數百公頃棕地等待發落,而政府涉嫌低估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的可建屋量,壓低日後的建屋量,形成房屋供應缺乏的假象。政府必須要展現施政新風,傳遞明確訊息,收回整個高球場建屋,切忌為了顧全一小群權貴的享樂,為了要他們首肯,推出美其名「兩全其美」,實為「和稀泥」、畏首畏尾,只收回部份場地的方案。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應漠視在維港外填海造地的好處,例如較少業權糾紛,而現時填海技術先進,政府有能力減輕工程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因此,社會應集中討論居民日後如何在新填海區安居樂業。

迄今,市民仍有點抗拒住在東涌。公屋居民抱怨要長途跋涉出市區工作,民生設施缺乏,缺乏公共街市,食物和日用品價格昂貴。幾年前的統計指出,東涌新市鎮的貧窮戶比率相當高。而不論公營或私營住戶,都投訴空氣污染嚴重,交通日益擠塞。

立法會議員周浩鼎在立法會上表示,北大嶼山近年有不少基建項目落成,該區人口持續增長,東涌車流量上升,常現交通擠塞。(資料圖片)

陳茂波拋下願景,指填海後會增設標準運動場、公眾街市、商業設施、兩個港鐵站等,新增逾 4 萬個職位,吸引居民原區就業。如能以上承諾能一一落實,配合其他新界西南的發展計劃,的確可以補足配套。當中,例如公眾街市、墟市,可以先行落實興建,無須等待新填海區落成,早一步方便居民。
 
即使有足夠公共設施,假如房屋資源分配不公,居民日後也會受苦。政府需要承諾在分配房屋資源時,不能偏袒地產商。政府現時預計東涌東擴展區的公營房屋比例佔 63%,當中公屋佔 7 成。即是說,有近 4 成的單位留給私營市場,比例甚高。政府或許想避免東涌淪為天水圍的翻版,又或者想為填海開支回本,但如果要調和東涌人口的入息分布,政府大可以增加居屋數量,不必讓利於地產商。如果要為填海開支回本而預留土地賣地,那就是短視。

東涌北公園雖有運動設施,但仍未算可滿足附近居民和學生的需求,東涌東擴展區需要運動中心,東涌西同樣需要。(黃妍萍攝)

私人發展商為了既要「賺到盡」,又要「將價就貨」,衍生出一大批納米樓。我們不只是提醒東涌填海區,其他新發展區的房屋分配同樣要注意。政府多建居屋,就可以調控自住單位的面積和開則。
 
從昨天網誌和今天演辭的行文,我們感受到陳茂波相當雀躍,因為他任內能夠落實政府覓地建屋的施政重點。雀躍之餘,司局長需要確保填海按序進行,畢竟填海歷時最少 6 年。民間團體則需密切監察政府做足填海的補償措施,以及交通、醫療、康體社福設施切合需求。此外,政府官員曾稱日後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因應房屋政策及需求改變而調整。因此,政府還有機會修改建議,主導公營房屋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