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補選.觀點】袁海文應擔綱上陣 民主派須思「合作規律」
議席之爭,名為民主,實為私利;建制陣營近日以民主派的內鬥為笑柄,究其本因,實為本土自決派以私利凌駕公義之過。痛定思痛,此番初選引起的爭議,一使社會看穿本土自決派道貌岸然的本質,二教各民主黨派看破「民主派」三字的鬆散。對於如民主黨般的大黨而言,必須深刻反思過往與其餘黨派間和稀泥式的合作,切實思量如何自我壯實、帶領香港踐行民主路。
【背景資料】傳面臨DQ 姚松炎稱已向大律師尋法律意見:回覆正面
推舉袁海文 最符合現時機制安排
「01觀點」早已提過,所謂泛民初選機制問題極多,現時泛民因為可能出現的選舉主任DQ事件而風聲鶴唳、自亂陣腳,大概印證我們所言。以一場欠缺選舉工程,沒有政綱政策比較,更沒有深入政策辯論的初選,決定一個陣營的候選人,本來就是極不尊重選民,部分自決派更認為「他們的」議席應由他們「取回」,「道義」大於「民意」。對於如袁海文般欠缺社會知名度的傳統泛民候選人,更可說是完全沒有勝算,同樣是極不公平。
但再不公平、更不可合理的制度,既是各方已然同意的機制,所有政治操作就應該跟從機制運作,而不是視機制為無物,任意舞弄,甚至黑箱作業地「欽點」候選人。可惜的是,這邊廂傳出泛民有意以「大老」應戰,以確保九西一席無虞,那邊廂就傳出本土自決派視出選資格為一己囊中之物,甚或傳出迫退馮檢基。議席寶貴,相關資源直接決定小政黨的存亡,盡力爭取本無可非議。但滿口仁義道德,卻為議席不擇手段,則實難孚眾望。素來議政能力備受質疑的馮檢基,竟也因此而大受輿情憐憫。但必須認清楚,市民同情馮檢基,本質上是反映對自決派輕視承諾與制度的不滿。
對於泛民主派,特別是民主黨而言,這一刻最合適的做法,理應是全力支持袁海文作為後備出選。單以機制論,若然在選舉之初早已明確交待存在替補安排,選民全面知情下投票,往後按機制換人也好、遞補也好,總算是循規行事。可惜的是,現實是機制沒有說清楚,要再作一場選舉定奪後備也不大可能,一是時間倉卒、二是出師無名——若然姚松炎順利出選,這一切就變得多餘可笑。所以,在馮檢基表明去意後,讓袁海文頂上算是至為尊重機制,也是至為合乎實際的做法。
的確,這樣的安排,會使民主黨中部分堅持要講政治道德、倫理的人(當中大概也包含袁海文本人)極為尷尬,仿似要他們在表達同情後、再在馮檢基身上多補一刀,但若然不這樣做,又會被本土自決派「脅持」,在這場選舉中完全陷入被動。要擺脫當下進退維谷的窘態並不容易,無論是「失德」力爭出選,還是「失信」脫離機制行事,恐怕都不是慣於仁柔寡斷的民主黨領袖所能決斷的事。
【延伸閱讀】姚松炎若被DQ怎算? 胡志偉支持初選第二高票頂上
民主黨應再思民主派合作模式
不做不做還須做。民主黨當前有兩件事必須毫不含糊、清脆俐落地完成。其一,在袁海文是否出選的問題上果斷給市民一個交待。毋庸諱言,九龍西選區的不少泛民支持者、特別是堅定的民主黨支持者,都希望民主黨能擔綱對撼民建聯,來場直截了當的兩大黨對決。這除了是提振民主黨聲望外,也是為支持者鼓舞打氣。但若然民主黨再在這問題上議而不決,恐怕失的不是這次補選的一個議席,而是選民對整個政黨的信任與信賴。
其二,認清所謂民主派「派不成派」的本質。面對建制陣營強而有力的組織動員,民主派的中堅力量向來有個迷思,認為己方若果不團結、形同散沙,香港的民主前途就一定會暗淡無光,所以必須團結。結果,各黨派之間,縱使道不同、路相異,在選舉時也須含淚合作。民主黨受制於這種迷思,在各個新興民主派政團崛興的過程中,一直啞忍;在地區事務層面,也受制於「團結就是力量」的迷思,對地區政團、小政黨一再退讓;就連面對自社民連崛起以來一再分裂香港民主派力量的激進政團,也要間中稱兄道弟。回首過去二十多年的政黨發展,民主黨一路忍來、一廂情願地「為團結而團結」,最後除了一再被「自己人」利用民主黨的包容擴張自己勢力,還換取到什麼?
【延伸閱讀】馮檢基稱退選保泛民團結 破壞機制者是「歷史罪人」
事實上,碎片化的政局困局,不一定要經由選舉機制克服,相對於「為團結而團結」,事後合作的聯盟機制來得更為有效。選舉工程上,大抵可以繼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各政黨、政團以自己最為相信的政治理念,爭取選民的支持,民主黨不須強行為范國威搖旗吶喊,本土派支持者也不須含淚投民主黨人,一切讓選民抉擇。在選民作出抉擇、選出議員後,才商議各黨派間的合作模式——一如德國。這是至為尊重民主,也是最為信任選民的做法。也只有這樣,民主黨、公民黨等各中堅政黨才能在商議合作時,發揮最大的領導作用,由中堅來團統少數,而非反被少數牽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