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棕櫚油污染海灘 高官的「冷笑話」格外刺耳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初,逾百噸的棕櫚油污染物由內地水域飄到香港,至今達13個泳灘需要暫時關閉。於周二(8月8日),新上任的環保局副局長謝展寰到南丫島視察,期間他表示海水尚算「乾淨」,又指棕櫚油可以食用,似乎是叫公眾不必為此憂心,但社會對這個「冷笑話」並不受落。因此說既和康文署關閉海灘的決定背道而馳,也違反常識,予人文過飾非之感,難道這就是林鄭月娥所言的施政新風格嗎?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相信棕櫚油未有大規模影響海洋生態,對人體亦無害。(黃偉民攝)

棕櫚油影響環境損害健康 謝副局說法有待商榷

在謝副局的「冷笑話」經媒體報道後,有網民立即發起聯署,既然謝展寰認為受棕櫚油污染的海水乾淨無害,不如喝一杯、吃一口來看看?網民此舉或許只是訴諸情緒,然而,謝副局以至一眾政府官員,都必須明白公眾為何感到憤怒。

聖士提反灣泳灘的棕櫚硬脂。(江智騫攝)

先說棕櫚油是否有害的問題,須知,早有本地科學家指出,由於油脂是食物,腐敗過程會招惹微生物,容易滋生大腸桿菌,影響環境衛生。除此之外,油污亦會影響魚類呼吸,近日,就有漁戶報稱魚場出現大批魚類死亡,或因魚類吞食棕櫚油導致窒息。故此,棕櫚油「未有影響海洋生態」之說,根本難以成立,很難相信有關說法出自一個負責環保的高官之口。

除此之外,副局長指棕櫚油不會影響市民健康,亦值得商榷。觀乎外國經驗,英國康沃爾郡的海灘也曾發現棕櫚硬脂,當地政府呼籲兒童和寵物要遠離海灘,並表示棕櫚油硬脂有機會受到外來污染,假如接觸、誤食或許會引致身體不適。按理說,本港局方對這事件的處理態度,應該是防患於未然,警告市民勿近海灘,惟副局的回應,卻容易令市民忽視棕櫚油帶來的衛生、安全風險。

除了市民自發,當局今日亦派人到沙灘清理油硬脂。(黃偉民攝)
死魚腮中殘留了棕櫚硬脂。(Robert Lockyer facebook 圖片)

通報機制有待檢討 副局何需強而辯解

在這事件上,另一值得探討的是粵港海洋垃圾通報機制。在5月起,粵港雙方開始試行通報警示系統,在今次事故,粵方在事發後兩天後才通報香港,令機制的成效受到質疑。在訪問中,謝副局長表示粵方的通報並沒有延誤。

觀乎立法會文件,通報制度的原意是讓雙方及早有所警覺,以盡快調撥人手資源應對類似的海上垃圾問題,減低其對環境、民眾的影響。雙方政府在分析當地雨量、風向、水流後,若發現當地的垃圾有機會飄至鄰近地區,就須通報對方,讓當地政府做好防備措施。海事處處理高級助理船務主任李天成曾表示,當接收到警示後,該署一般會派員到相關海域清理垃圾,防止垃圾飄至岸上。然而,在這次事件上,粵方在兩日後才通報港方,港方如何及早作預防措施?相信不少市民都有強烈疑問。

保護海洋生態 加強粵港通報機制

無可否認,今次油災由撞船事件引發,屬於意外,和過去多次發生的蓄意傾倒垃圾事件有異。然而,隨着海上垃圾跨境漂流的問題日趨嚴重,粵港雙方必須建立更完善的通報機制,保護香港的海洋生態。另一方面,林鄭月娥曾經表示新一屆政府會以「施政新風」管治香港,然而,謝副局的言論,卻予人粉飾太平之感,更令人聯想起過去官員在鉛水事件、膠粒事件的處理手法。

可以預見,若然官員的態度不改,只會徒添社會矛盾。故此,今屆官員務必革除過去的習氣,當發生重大事故後,不能再掩飾真相,而是有所擔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問題,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