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過招在北都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論名氣和作風,前特首梁振英從來都是話題人物。他在10月24日、30日及11月1日三度批評政府造地,一度引來各界注目,連現任特首李家超也得隔空反駁,表示土地主導權落入利益藩籬的控制並不符合市民和香港利益。惟漣漪畢竟只是漣漪,對香港的發展大局影響有限。交椅洲人工島只會作長遠規劃,北部都會區事在必行。擺在眼前最大的議題與其說是開發多少公頃土地,倒不如說是何人主導,價錢誰定。

11月8日港澳辦在深圳召開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出席者包括新地郭炳聯、九龍倉吳天海、新世界馬紹祥、恒地李家傑等多間地產商話事人。港澳辦先是發新聞稿,指出主任夏寶龍寄語各界堅定支持特區政府,共同推進落實長遠發展規劃,爲香港拓展發展新空間。後又以「港澳平」名義發文,提到有地產商加快與特區政府達成換地協議,將荒廢農地轉換為發展用地,並主動提供公共設施,助力北部都會區發展。

惟在座談會剛好一星期後,立法會11月15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期間,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雖然稱許《施政報告》,大部分發言卻集中抱怨政府的土地政策,尤其質疑北部都會區收地勢在必行,認為做生意應該有商有量,呼籲政府「貼市」釐定補地價格,為庫房帶來收入而非賠償收地、增加開支。再一星期後的今天(11月22日),他又在報章批評政府過去於新界只發展新市鎮部分,其餘大量土地一直被忽略,並促請當局加快發展流程,讓地產商減少持貨成本,有條件以更貼市價錢賣樓,助市民置業安居。

立法會議員龍漢標11月22日在報章刊登文章〈香港真的缺少土地嗎?我們該跳出框框〉,指出新界大量土地一直沒有被善用。(梁鵬威攝)

私人持有但發展權在政府

龍漢標長年出任香港地產建設商會秘書長,三年前又獲多名地產商力挺接替石禮謙的議席,發言無疑代表業界心聲。加快流程和簡化法規,沒有人會反對。就連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據另一名立法會議員洪雯透露,最近也協助一間物流企業將改地契、補地價、申請牌照等流程由最多33個月壓縮到大約9個月完成。比起法規程序,更耗時的往往在於補地價。油塘灣一個例子足以說明,市傳政府已經四度批出項目的補地價金額,但多間地產商合組而成的財團仍然認為偏高並拒絕接納,拉鋸最少四年。不屬於地產界但與商界份屬友好的唐英年也直言,商人即使支持政府投地「條數都要計得掂」。發展北部都會區涉及的補地價問題,爭議程度難以想像。

單就發展北部都會區而言,地產商和政府利益可謂一致。前者樂見新項目、新生意,後者需要房屋供應以及新經濟發展。問題在於新界土地大量由私人持有,單是四大發展商持有的農地就不少於1000公頃。至於祖堂地又超過2000公頃,鄉議局和發商展正在爭取降低出售門檻,換言之又是私人可以囤積的土地。地產商和政府一個持有土地,另一個手握發展權。如果將發展權交給地產商,由地產商直接開發土地,政府不用花錢收回甚至可以收錢,乍聽之下好像可以兩存其美,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先後推出「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和片區開發。

補地價拉鋸戰社會是輸家

局長甯漢豪表示企業要兼顧社會責任,不過發展商在商言商,在高息環境下融資成本不菲,樓市受壓以至經濟不景的情況又不知持續多久,作價難免保守。嘉里在古洞的農地未能與政府達成補地價,就明言因為在高息口環境下,不希望投資發展周期長的項目。不只是北部都會區土地,港鐵東涌東站、市建局觀塘商業項目和啟德道重建莫不流標收場,反映地產商出價意欲不大。陰謀論者甚至可能猜測,由於政府對於加快發展北都有「剛性需求」,又有增加庫房收入的誘因,地產商因而處於有利位置討價還價,減低地價成本以增加項目利潤。

不管敦真敦假,政府和地產商展開拉鋸戰,要麼拖慢發展步伐,要麼政府要動用公帑收地。例如古洞北及粉嶺北發展區六幅土地去年未能達成補地價,市傳地政總署降至每平方呎約2500元仍未獲發展商接納,最終由政府出錢收回。恒基地產今年除了13公頃古洞北及粉嶺北土地之外,33公頃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土地亦被收回,分別獲支付18.6億及39億補償。隨着樓市下行,地政總署近年多次下調農地收地補償率,新發展區的第一級農地目前降至每方呎1070元,惟仍相當於100公頃作價要過百億元,政府的財政負擔始終要全盤打算。

「魔僧」顧汝德曾經形容香港政府與地產商「官商同謀」,惟隨着地產商多年來在新界囤地,如今又碰上政府不得不發展北都,官商還能否「同謀」反而成為話題,甚至乎可以說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