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和沒有「缺席」座談會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星期五(11月8日)在深圳與多名香港工商界代表座談交流,當然沒有包括嘉華國際主席呂志和。嘉華及銀河娛樂公佈呂志和於上星期四(11月7日)安詳辭世,享年95歲。
呂志和以建材業起家,60年代涉足地產發展,80年代拓展酒店業務,2002年進軍澳門博彩業,成為香港回歸後最快速崛起的大財團。港澳辦座談會論到銳意改革,主動作爲,在變局中打開新天地,呂志和的經歷可說不謀而合。
眾所周知,呂志和人生的第一桶金來自購入美軍於沖繩留下的大型運輸車、開山機械等剩餘物資,然後供應給本港作開山築路及建設之用。嘉華不但參與秀茂坪、樂富、藍田及油塘等之大型填海工程,60年代又投得香港政府第一個新型大型石礦場——安達臣道石礦場開採權,把自動化設備應用於尚以人手開採為主的採礦業。毫無疑問,呂志和的發跡既有其生意頭腦,同時又有港英政府戰後開始發展的政策因素。
7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事後回看,我們都知道其時香港即將成為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的東方之珠。惟購買尖東新填海地皮以至引入國際星級酒店,並非人人都敢下的賭注。呂志和對於香港前景以至新發展區投下信心一票,成就了其集團日後在酒店及旅遊業的地位,更擠身全美國12大酒店業主之列。
若說呂志和由建材、地產到酒店業是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其於七旬之年涉足澳門博彩業,並且將賭場結合娛樂休閒,可以說就是不靠傳統優勢「一招鮮、吃遍天」的體現。隨着銀河娛樂的驚人發展,呂志和不久已成為澳門的「新賭王」,身家排名一度躍居香港第二。而銀娛市值亦早已經突破千億,為嘉華國際的廿多倍。
識變、應變、求變,向來都是香港人崇尚之道。跟呂志和同一個年代的企業家之所以能夠屹立之今,哪一個不用主動作為,抓時代機遇?霍英東、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等家族財團,早期從事的業務或各不相同,但莫不在60、70年代將重點轉到地產發展,並藉此急速崛起。後來乘着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大潮以至特區成立在即,不少企業家要麼迅速發展內地業務,要麼把握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把業務拓展至全球各地。
不過第一代香港企業家不是作古就是退休,靠着地產而致富的時代亦已經過去。這不但因為尋租經濟嚴重抑制了香港人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更因為當全球最富有的馬斯克、貝索斯、朱克伯格全都離不開創科產業之時,香港的財富竟仍然集中以房地產業為核心。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企業家卻寥寥無幾,發展創新科技以致富的更是數不出來。再對比內地馬雲的阿里巴巴、馬化騰的騰訊、黃崢的拼多多,以至抖音、比亞迪進佔世界市場,難怪夏寶龍迫切地指出今日之世界非昨日之世界,香港必須銳意改革,推動創科發展,加大創科資源投入,壯大創科産業規模。
連向來諱言的中央官員也坦言「當前香港内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香港發展面臨不少挑戰」,我們的形勢有多嚴峻自不待言。行政長官李家超說得好——特區政府作為特區的當家人,有治理香港的主體責任,責無旁貸要主動作為。只要政府官員如夏寶龍所寄語般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更強執行力積極穩妥推進各領域改革,鞏固提升香港傳統優勢,探索開拓發展新賽道,工商界和企業家肯定可以積極探索新産業,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正如呂志和曾經那樣。從這個角度看,他那一代企業家即使缺席,但其經歷和精神不正是座談會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