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城市了沒有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機管局周四(10月24日)公布將擴大發展機場城市規模至較原先規劃增加超過一倍,帶動高端商業、旅遊和休閒活動。新發展項目包括構建藝術產業生態圈、興建亞洲國際博覽館第二期、設置遊艇港灣及配套設施、開設空運鮮活市集、增加公眾活動空間等。各項目預計於2026至2031年落成。計劃值得各界「舉腳贊成」。

機管局表示於2019年提出機場城市發展藍圖,各大傳媒如此引述。不是錯,但也不準確。查實早於2001年,也就是董建華政府任內,馮國經和許定中掌舵機管局之時,機管局已經制定了《二零二零年發展藍圖》,提出發展佔地57公頃的「機場城」,用途多元化的商業用地將括國際展覽中心、機場相關業務所需的辦公大樓和零售設施,以及跨境客運渡輪碼頭。

五年後,機管局再發表《香港國際機場2025》規劃大綱,為香港國際機場確立未來20年的發展路向。文件當時高瞻遠矚地問,「我們未來的人口有多少?」,「甚麼行業將塑造我們的經濟?」,「我們將採用哪些科技?」,「我們會否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將於內地如何合作?」。近20年後的今天回看,莫不是切中要害、有如《施政報告》格局的宏觀策略問題。

其時文件已準確地預測,「更多國際航班可以往返內地機場,不少旅客因而毋須再在香港轉機……這種激烈的競爭看來並不會減退」,並提出「建設機場城正是全球大勢所趨。目前全球都趨向利用機場便捷的交通和設施,在機場周圍發展商業、娛樂及住宿設施……在阿姆斯特丹及達拉斯沃斯堡,都建有這類機場城」。顯而易見,廿年前的「機場城」概念就是現在所說的「機場城市」。事實上,彭定中早已表示,「世界各地的主要機場都邁向發展成為機場城市的方向進發,而香港亦走在這大勢的尖端。」

惟隨着馮國經和彭定中卸任,機場城的大計幾許多變,在2011年發布的機場《2030規劃大綱》中「航天城」的規劃更是無故消失。當年有人歸咎於新管理層的內部矛盾,更觸發羅康瑞高調辭職;政圈又耳語相傳機場要避免與中環商業區搶生意,不應不務正業、喧賓奪主。不管如何,後來在梁振英支持、蘇澤光和林天福掌舵下,機場的商業發展再次全力推動。完成規劃北商業區,收回臨時高爾夫球場,然後將航天城A2及A3商業地段批給新世界,以建設全港最大的商業、娛樂及零售新地標。

時至2018年,機場城已經遠不只是航天城。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指出,將邀請機管局就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連同機場三跑系統、高增值物流中心、航天城發展項目、亞洲博覽館及其第二期發展,將大嶼山發展成為「機場城市」。在這樣的背景下,機管局遂於2019年5月發表《從城市機場到機場城市》,推動三跑道系統、提升一號客運大樓、航天城及智能機場等項目之外,還探討亞洲國際博覽館下一階段的擴建計劃,及就於香港口岸上蓋的發展作詳細研究。時任行政總裁林天福翌年再指出,人工島將發展自動化停車場,提供約6000個泊位,以及計劃將無人駕駛運輸系統延伸至東涌巿中心。

機管局積極規劃「航天走廊」及「機場東涌專道」項目,又打算在海旁興建一個航天城碼頭以及船隻繫泊設施,以至擬展開亞博館二期發展項目。由此可見,最新公布的興建亞博館第二期和設置遊艇港灣及配套設施,可以說是早前敲定,構建藝術產業生態圈以及開設空運鮮活市集,相對是新發展項目。當中尤其是在香港口岸人工島發展世界高端以及鮮活食品的聚集地,以及引入以運動為主題的遊樂綜合設施,比起以往只得訪港和轉機停車場,算是大進步。若能成事,總算沒有白費這幅面積達150公頃的珍貴土地。

機場城市由原初概念至今超過二十年,某程度上是香港發展的縮影——由特區成立初期的雄心壯志,到後來磋跎歲月,錯失時機,然後在近年才急起直追。馮國經近廿年之前制定的發展藍圖指出,「機場對經濟影響深遠,加上各項設施建造需時,令機場規劃變得十分重要。香港機場管理局面對這項挑戰,共有三個層次的規劃,包括每年度的財務預算、每年制訂的五年業務計劃,以及每五年修訂的20年發展藍圖」。今天香港要改革求變,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豈不是更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