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林鄭倡資助自資學位 只怕畢業變失業?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林鄭月娥於本周三(7月5日)到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公布她的50億元教育撥款方案。新增撥款包括落實擴充教師編制、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恒常化、自資學位學券制等競選承諾。整體而言,撥款回應了業界、學生的訴求。但即使增撥資源改善教學質素、提升年輕人的教育水平,如果香港欠缺多元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年輕人提供可以發光發亮的事業舞台,再多的教育資源投入,只怕亦是徒勞。

林鄭月娥赴立法會答問會,選擇站在立法會主席右側,梁振英昔日站在主席前方發表施政報告或出席答問會。(鍾偉德攝)

政策廣納民意 顯施政新風格

這次撥款值得肯定的,是林鄭月娥在推動政策之先廣納民意,與教育界別的專業人士、以至過去被政府視為「反對派」的泛民主派有緊密的溝通,未有如梁振英政府般予人閉門造車之感,也少惹公眾猜疑,連一向事事拉布的激進民主派議員,也未有阻撓這次撥款。

當然,在林鄭月娥提出的方案之中,也有一些地方惹來社會議論,例如她提出自資學位學券制措施,讓在文憑試考得大學最低入學成績的要求(3、3、2、2)的學生,獲得政府每年3萬元的補貼,就讀學費相對高昂的自資學位課程,就成為社會以至教育界的討論焦點。

有關措施本意良好,因為以2016年文憑試為例,一共有2.4萬人符合入讀大學的基本要求,卻只有1.5萬人能夠入讀資助學位,年輕人要繼續升學,要麼負笈海外,又或入讀本地的自資學位。而林鄭月娥提出的這項措施,一方面既紓緩青年人的學債負擔,同時亦可提升香港的整體入讀大學的比率。但這樣的措施仍引起爭議,因為背後衍生出兩個問題,有待解決。

【增加教育經常開支50億】上任第5天,林鄭月娥即到立法會宣布增撥50億教育經常性撥款,涵蓋幼教、中小學教育、特殊教育及專上教育。主要亮點為增加常額教師、向中學畢業生每年提供3萬元資助,以修讀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總共涉及36億元開支,已於去年起陸續實施。(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減輕學債惠及青年 技術問題有待處理

其一,現時自資院校的學費高昂,津貼恐怕是杯水車薪。就像港大出資籌建的明德書院,每年的學費已近十萬(1至2年級89,000元、3至4年級99,000元),換言之,若非學生家底豐厚,畢業後就要背負近三十多萬的學債,在提供每年3萬元資助以後,學費壓力也相當龐大。更何況,部分自資學位院校學費連連上升,這令人憂慮,政府的資助是否能夠追得上學費的升幅。

其二,自資院校質素參差,令學生卻步。一些院校向來口碑欠佳,被斥為「學店」,早已乏人問津,甚至因為收生不足處於停辦邊緣,據去年教育局在立法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有82%的自資學位課程收生人數遜於預期。這不禁令人懷疑,就算政府提供資助後,學生對這些良莠不齊的院校也只會望而卻步。就算學生選擇入讀,有關課程的認受性亦成疑。

可以說,林鄭月娥提出的自資院校學券制,確為善政。然而,當中亦存在不少隱患,特別是在學費方面,現時市面上絕大多數自資院校面臨入不敷支的問題,在推出學券後,院校或會隨之加價。過去政府以不涉公帑為由,拒絕對自資院校的學費作監管,然而,隨着政府對自資院校撥入公共資源,理應對其財務狀況有更嚴謹的監控,至少也要求院校向公眾提交財務報告,讓公眾監察院校的資源運用狀況。政府在增撥資源同時,亦需要做好監管與政策配套,才能真正惠及青年人。

大學畢業生將更多 社會能否吸納?

但即使政府處理了這些技術上的枝節,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似乎仍難以解決,就是香港的年輕人就算接受更優質的教育、香港整體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但我們的社會,又是否有足夠的就業職位與機會,吸納更加多優秀的年輕人,讓他們學有所成後,能夠學以致用?還是如現在般,因為本港經濟發展太過單一,過度依賴金融、地產等少數傳統行業,就算年輕人學得一身好本領,掌握了豐富的新技能新知識,在香港卻無用武之地?

此正好反映,年輕人對教育的擔憂,不但是擔心大專課程學費高昂,財政上的負擔沉重,更根本的是擔心學成後的出路問題。就如政府多番表示發展創新科技的重要性,但當香港的不少競爭對手如新加坡等,政府都有完善的科技產業政策,但港府對此卻只是空喊口號、袖手旁觀,客觀的結果是香港在創科發展方面遠遠不及其他對手,香港商界亦冷待創新科技,例如不少大企業每當面對經營問題,最先被裁的往往是資訊科技部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教香港的年輕人如何可以安心接受高等教育、學習新知識?還是早早「疊埋心水」,學習如何投機炒股更加實際?

因此,林鄭月娥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新政,縱使有一些技術層面的爭議,但大抵上值得支持。只是林鄭月娥在思考教育問題的時候,也應該好好深思一下,今時今日的香港,到底會為年輕人創造一個怎樣的將來。在現時的情況下,大學生在畢業後出路甚窄,假如香港的經濟發展格局不變,政府又支持更多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試問社會準備好了吸納更大量的大學生了嗎?故林鄭在增撥教育資源同時,必須同時加強產業發展,只有這樣,大學畢業生才能夠發揮所長、貢獻所學,香港也不會白白浪費了教育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