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假如醫生人手足 為何睇病排長龍?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現時正值夏季流感高峰期,求診人數逐漸增多,但除了這些時間外,各家醫院擠滿求診人群已經是常態,病床爆滿、專科新症輪候時間長達幾年,已不再是「新聞」,醫生人手不足已成香港老大難題。隨著本港人口日趨老化,醫療體系面臨日益沉重的壓力,而不少先進國家都不迴避吸納海外醫生。如何在吸引醫護人才來港,並保持醫療水準質、量兼備,是香港必須思考的問題。

瑪麗醫院急症室(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政府推算2030年缺逾千醫生護士 蔡堅質疑數據不足:評估有問題

現時除了本地兩間大學醫學院畢業生外,持海外資歷而欲考取香港執業醫生資格者,必先通過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舉辦的執業資格試(共3部分),再接受為期12個月駐院實習醫生的訓練及評核,方能申請註冊。而每當討論引入更多海外醫生問題,社會上往往出現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應該引入更多海外醫生,但亦有人擔心會拖低香港醫療水平,甚至有人指香港根本沒有醫生不足的問題,只是政府危言聳聽。

香港醫生數量不足 較大陸還嚴重

在不同聲音之中,香港應該如何研判?首先要正視的是,香港的醫生人手到底「緊張」到甚麼程度?目前香港大約維持在每一千人,有1.9名持牌醫生,而不少先進國家,這個比例高達1000:3甚至更高,例如德國的比例大約是1000:5.8、瑞典是1000:6.1,香港的醫生人手比例不但遠低於國際水平,甚至較中國內地的1000:2.1更加低。

此正好解釋,為何香港人每當生病需要求診,公營醫院固然是大排長龍,但就算花得起錢,有時私家診所或私家醫院的輪候時間其實亦不短,因為最根本的問題,是香港的醫生人手是明顯地、嚴重地偏低。

過去十年,普通科病床的增增加遠遠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余俊亮攝)

而目前的情況,可能已不算最糟,更大的問題尚再後頭。香港人口結構正逐漸趨向老化,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極可能要面對爆發式增長,因為青壯年的市民,每年求診次數可能就是一兩次,但長者對醫療服務的需要必然更加高。隨著65歲以上長者人口由目前約16%,到2024年升至23%、2034年將達30%,意味在可見的將來,如果不大幅提升醫生對人口的比例,醫療服務緊張的情況,只會比現時更加糟糕。

要應對這個問題,固然要從加強培訓本地醫生、增加醫科學位數目入手,但要訓練一個醫科學生成為執業醫生,需要至少6年時間,要成為專科醫生則要更長的時間,要應對現時的醫療服務緊張,以至逼在眉睫的人口老化,單靠增加本地人才培訓,只怕杯水車薪、緩不濟急。因此,思考引入更多海外醫生的問題,對香港來說實在無可避免。

新加坡迎戰人口老化 海外醫生免試執業

事實上,新加坡早已積極引入海外醫生,在香港的人口對醫生比例幾無寸進的同時,新加坡的比例則由2000年代初期的不足1000:2,現時已達1000:3。

新加坡的具體辦法是,其醫務委員會(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開列出一張名單,容許28個國家受認許的醫學院畢業生申「有條件註冊」(conditional registration),當中包括美國(38間)、英國(22間)、加拿大(14間)、澳洲(11間)、印度(9間)、中國(8間)、日本(8間)、香港(2間)、台灣(2間),可在當地免考試、但有監管執業。他們可在認許的醫療機構工作,但須由全面註冊(fully registered)的醫生監督,工作滿4年而表現達標者,就可取得全面執業資格,若本身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則只需2年。

新加坡人口老化急速,跟香港一樣,關顧長者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Getty Images)

空有嚴謹執業試 乏人應考亦徒然

或許會有人認為,對於醫療服務不能只單看數字,醫生的質素高低更加重要。因此,相比新加坡對海外醫生的執業問題以較彈性的方式處理,但香港仍堅持要保持醫生執業試制度,且這個考試素來以低合格率見稱,每年成功取得本地執照的外地醫生人數相當有限,但要保持醫療服務水平,認為這種極高的執業門檻仍屬必要。

但是,較少為人所著墨的一點是,世界最頂尖的醫學院匯聚於歐、美各國,但只有少數歐美頂尖醫學院的畢業生,應考香港執業試,此反映香港未能有效地吸納國際上高水平的醫生人才。有人認為,其中一個問題是香港的執業試過於繁瑣,例如執業3份試卷之中,其中一份是醫學英語技能水平,但對於在外國頂尖醫學院以英文習醫的考生來說,這真的有必要嗎?但現實是,那怕有意來港執業的是哈佛、劍橋的醫科高材生,香港仍然要考他的醫學英語水平。

延伸閱讀:【人口統計】全港人口733萬 人口老化加劇年齡中位數10年升3.8歲

本地西醫團體不單未能協助解決問題,還堅決以「專業」為由,藉超高門檻條件排斥外國醫生來港執業,又藉功能組別醫生議員拉布去拖垮醫療改革法案。(資料圖片)

然而,在1997年前,英聯邦的醫科畢業生毋須應考任何執業試,即可在港註冊行醫,而為減低回歸過渡期間對他們的影響,醫委會曾經實施暫時性的行政措施,其中一項為豁免英聯邦醫生應考第二部分考試。意味容許符合一定資格的外地醫生可免試、或豁免部分考卷就可在港執業,對香港來說不是甚麼新鮮事。以至如新加坡般,對外地醫生實施的「有條件註冊」制度,更是一個值得香港參考的經驗。

總而言之,香港過往一直在引入海外醫生一事上裹足不前,不斷挑戰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不但病人受苦,醫生也為日益沉重的工作量疲於奔命,變成醫病雙輸的局面。也許引入海外醫生會引起不同持分者的疑慮,例如政府受到一些執業醫生組織的壓力,一直迴避這個問題,但所謂的海外醫生水準問題,說穿了其實是部分執業醫生的既得利益將因此受影響的問題。香港人口老化挑戰當前,政府對引入海外醫生的問題應該更加積極研究,在這老問題上有一番新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