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正向思維看議員
厲害的KOL能夠在沉悶的事情中製造話題,這是我們不得不佩服的。例如,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政府開支預算,議員獲得當局書面答覆的初步問題共有3376條,試問誰有心機留意?但有人就是可以突圍而出,成功在社會引起話題。
這位議員的問題是這樣的:
有意見指,「電影發展基金」資助項目涉嫌有「軟對抗」、負能量的情節,缺少「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的元素。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1、政府為「電影發展基金」資助項目撥款的審批機制;有否對電影內容、電影創作者的言行進行審核,如有,詳情為何;如無,原因為何;2、過去五年受「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的電影題材、各題材數目及資助金額詳情為何;帶正向思維的電影題材比例有多少;並請以表格形式列出;3、政府日後在審批「電影發展基金」資助金額時,會否增添「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的元素,以推廣香港好的一面?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這「意見」是誰的呢?希望不會「我的朋友就是我」。不論如何,它背後假定了資助電影就是要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用同樣的邏輯,我們是否要問官員用公帑環保減廢,有沒有說好香港故事?政府批錢興建公廁,有沒有說好中國故事?正所謂一張廁紙、一條內褲都有其用處。不過議員可能也會責怪這句電影對白沒有說好中國故事。
第二句問題也是有趣。帶正向思維的電影題材比例有多少?以沒有基金資助、剛剛在金像獎奪得多個獎項的《金手指》為例,算不算「帶正向思維」?《飯戲攻心》應該怎樣分類?也難怪局方只用喜劇、驚慄、愛情、犯罪、劇情、家庭、其他七個類別列出,表示電影內容有多方面的訊息,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從《白日之下》看到的是殘疾院舍虐待院友,抑或記者揭發真相?問電影題材有沒有帶正向思維,不如問議員有沒有帶正向思維看電影。人要是悲觀,就算由治及興的好處擺在前面也會看不見,是不是?
不過這位議員應該沒有帶正向思維看待當局的回覆,在財委會審核預算的特別會議還批評別人如同說「阿媽是女人,阿爸是男人」,「沒想過會出現在政府文件之中」。不說「阿媽是女人,阿爸是男人」,難道她想「阿媽是男人,阿爸是女人」?這也不失為有創意的橋段,可惜現在不是要拍奇情電影。
「我想問局長,弒親的電影難道有人會認為帶來正面感受、會說好香港故事嗎?」一個這種質素的問題,難為局長還要費唇舌解釋。簡單一點,局長倒不如反問她如何感受《無間道》好了。警隊高層是黑社會,黑幫仇殺,「難道有人會認為帶來正面感受、會說好香港故事嗎」?但電影當年不只揚威海外,被馬田史高西斯拿來改編,就連董建華也大讚《無間道》「令我感到很驕傲」。就算不說董先生,這位議員大可以向政務司副司長請教,為什麼探討學童自殺的電影也有積極意義,甚至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翻查這位議員給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另外7條書面問題,例如問廟街夜市的推廣成效、體院新設施大樓的開支,倒是正正常常。在政府書面回覆的3376條問題中,她貢獻了40題,佔比算是剛剛好。其他議員關心的包括前特首辦公室的開支、舊樓消防隱患等,在社會上不無迴響。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會議上表示打算提早至今年第二季提交修訂《消防安全(建築物)條例》,但其實政府早在2021年已經與立法會討論賦權消防處和屋宇署強制進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換言之拖了三年,這又怎能是說好香港故事?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被議員書面提問了349條,在所有部門中位列第三,僅次於395條的勞工及福利局和354條環境及生態局。後兩者在會議上還被追問了46次和35次,似乎反映了議員的關/憂心所在。
粗略統計一連五天的財委會會議,所有議員發問加起來372次。那位議員一個發問就能夠輕易地成為話題,筆者嘗試帶正向思維看,這無疑是一種可貴能力。難怪有議員不久前形容她博取流量,不過原來不只是在個人頻道,在沉悶的議會引人注意同樣毫無難度。筆者希望議員也能夠帶着正向思維看電影,藉着電影反映的社會問題鞭策政府改革施政、完善政策,令香港有更多好故事可以說。有KOL的加持,由治及興的好處一定會愈來愈多人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