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歡|由量到質:香港旅遊應當走的路

撰文:江玉歡
出版:更新:

江玉歡專欄

論起旅遊業,香港稱自己為「旅遊勝地」,相比海內外無人不認可。無論自然風光,還是歷史人文,香港都擁有拿得出手的「武器」,即使與世界最發達的城市相對比,國際金融中心的招牌都屹立不倒——這是過去二三十年,香港市民和遊客心中的香港形象。

那麼,如今呢?自由行發展至今逾二十年,前十年香港迎來零售行業的爆發期,同時伴隨著旅遊人流的湧入,香港逐步為世界、尤其是內地遊客所熟知。但在近十年,尤其是近四五年,旅遊業振興力度不足,同時零售業也逐漸式微。也許是受到疫情影響,但根本原因一定不是疫情,相信市民亦都清楚,疫情只是加速了這個進程,讓問題暴露得更加明顯。

問題在哪?分析來看,過去以自由行為核心興起的「香港代購潮流」的底層邏輯是資訊差和價格差,從而為香港帶來了大批遊客和消費者,從而為香港旅遊業的發展製造了量的積累。在過去,中國內地發展市場經濟經歷了上升期,公眾消費水準不斷提高,市場發展水準與公眾需求度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而香港正是鑽了這個落差的「空子」。但近些年來,海外網購的興起,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出台,以及出國遊的增加,使得過去來香港自由行「掃貨」的消費群逐步被稀釋——「量」不再具有優勢。

換言之,縱然香港旅遊業今日仍堅持以量取勝,縱然香港旅發局有一萬種手段吸引遊客來港,旅遊業對於香港整體的國際形象也只是在於「賺多少錢」,而非「增多少光」。香港城市小,街道窄,就連旅遊車泊位問題也要花錢委派大學做研究,城市承載旅客數量是有限的。用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所解釋,即是當來港遊客數量達到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值,無論對於遊客體驗還是本地市民日常生活,負面影響一定會碾壓式的超過正面體驗。因此,今天的香港不應當再用老思維解決新問題了,持續追求量的大小,則是對現有社會資源的無限消耗,笨拙而效果甚微。

那麼,什麼是香港旅遊業的「質」?

質代表著一種思路和一種態度,不再盲目追求即時效益,代表著眼光長遠。以遊艇旅遊為例,過去提到香港旅遊業,相比相當多的市民腦海中浮現出連綿不斷的跨境旅遊巴士,卻鮮有人瞭解香港其實是世界上天然具備遊艇旅遊環境的城市之一。與大眾所認知的旅遊不同的是,遊艇旅遊是集航海、運動、娛樂、休閒和社交於一體的新型旅遊形式,其作為遊艇業和旅遊業相互融合的衍生物,被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機」。而香港四季溫暖的氣候更是令遊艇業發展四季均有市場。相對比臨近國家新加坡,亞洲遊艇旅遊市場以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泰國為代表。在香港還在猶豫琢磨旅遊業如何振興的時候,新加坡卻已經建成東南亞遊艇交易中心。

上述例子只是一個簡單說明,換而言之,大眾旅遊是量的積累,而小眾旅遊也同時蘊藏著巨大商機,也是旅遊目的地打造本地形象和吸引投資的一大利器。大眾旅遊也許只需要一則宣傳廣告,一場明星演唱會或一張旅遊優惠券則可完成旅遊地宣傳策劃,但是具有高品質的旅遊專案、高端高增值旅遊專案,則需要政府對該專案進行深度剖析,直面競爭對手的出擊——再次引述上述國際遊艇旅遊市場,香港如果想在亞洲市場、乃至世界遊艇旅遊市場分一杯羹,讓全世界熱愛遊艇旅遊的消費者注意到香港這個停泊口岸,則必須直接向新加坡或是泰國「亮劍」,而不能再有任何過多的猶豫。

香港旅遊業需要改革,需要新思路新想法和新方向,但無論如何調整,底層邏輯都應是由量到質的飛躍。

作者江玉歡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執業律師。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